102章 收纳难民,以工代赈(1 / 2)
公元200年六月初,随着梅雨季节逐渐逝去,庐江也终于迎来了夏季。
皖县城外,大量的百姓正在城外搭建着简易的房屋。
这些人,便是陈策、雷绪等人带来老弱,经过裁军之后,有数以万计的青壮回归了家庭之中。
同时,也因为刘备的名声吸引,不断地有流民正在朝着皖县、寿春一线的核心区域汇集而来。
他们不需要什么特殊安排,需要的只是一片生存空间。
而刘备军就能给他们这种安全感。
在纪晟的建议下,军营之中每天清晨开启了操练。
经过裁军重组后,庐江大军已经正式确立为二十四个营,每营一千五百余人,三营驻扎一处,总数三万八千余人。
每日清晨,便有城外护卫营在城外绕城跑步。
不说别的,光是看着那些军队晨跑,百姓们便有无限的安全感。
一时间生活有了盼头,百姓的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行在难民营的路上,刘备看着那些面有菜色的百姓,便是一脸感慨道:
“黄巾之乱至今,已过去十五年有余。”
“遥想当初未乱之时,我大汉子民过得虽苦,却不至于如此艰难。”
“如今吾等不过是收纳了流民,便让百姓如此,可见百姓这些年过得是什么日子啊!”
老刘年轻的时候,是个喜欢华服玩乐的精神少年。
但随着官职越大,能力越
大,他身上背负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一想到这些难民都是大汉子民,他就感觉心里难受。
王图霸业固然重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他心中所愿。
此时纪晟、刘晔、简雍自然跟在老刘的身边。
不过此时他们身后多了几个官吏,李术原本的军师王汲也在其列。
倒不是老刘喜欢用这些人,而是因为管理十几万人的吃喝拉撒,必须要要用到的一定的中下级官员。
所以他们这段时间做的,就是不断提拔能识文断字的人,来授予一定的职务。
经过了半个月的时间,总算初步解了没有人才的燃眉之急。
这一次,刘备就是带着众人来到城外视察难民的安置工作。
好在创业初期,那些由寒门子弟、识文断字之人经受了苦难,一心安民,并无他心,一圈视察下来,工作做的还不错。
听着刘备的感慨,刘晔深以为然道:
“明公所言甚是啊!”
“黄巾之乱以后,尤其豫州淮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原本此地就是天下人流密集之所,黄巾之后,各处都是贼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啊!”
“晔作为淮南人,每每看见如此,心中焦急,却也无可奈何。”
“只望有一明君前来,以解百姓之苦。”
“幸得明公前来,如今百姓汇聚,可见明公之得人望啊!”
他这话倒是没有什么虚
假。
因为豫州和淮南,在东汉之时,人口是真的多。
光是汝南一郡,人口就超过两百万,占据东汉总人口的二十八分之一。
可惜经过年年战乱之后,人口大量南迁。
导致原本没多少人的江东,倒是凭空多了上百万人。
不过那些百姓去江东,大部分都被江东士族收拢,成了士族隐户。
不然的话,就凭吴中四姓的段位,根本就比不上真正的中原大世家,怎么可能后世那么兴旺?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吃了人口红利。
而刘备的到来,恰好就给那些无力为生的流民以希望,不需要背井离乡的南下。
面对刘晔这等赞扬,老刘脸上没有多少喜意,而是越发哀愁道:
“吾倒是想多收纳些流民,可如今已经到了六月份,栽种是来不及的。”
“现在来得越多,咱们要怎么去养啊!”
他看向了简雍道:
“宪和,这段时间收支如何啊?”
简雍听此,顿时摇头苦笑道:
“收支甚为紧张啊!”
“从五月份开始,我军九江郡、庐江郡已经收拢难民超过十八万。”
“加上咱们军原本要安置的百姓足足有二十余万。”
“而且百姓还在源源不断前来汇聚。”
“简单估算一下,咱们即使收一波春粮混着野菜,节俭一些,空缺粮食也在六十万石以上。”
“可如今我军四处缴纳贼兵,钱
财倒是剿得几千金,粮食却只有不到五万石。”
“这样下去,等到明年四五月份就得闹饥荒了!”
“这,唉...始终是我军能力不够啊!”
刘备听到这里,越发一阵叹气。
终究还是他家底太薄。
若是在当初徐州之时,几十万石粮草不说轻而易举,但挤一挤也不是难事。
那里像现在这般难受。
如此想着,他看向了纪晟道:
“军师对此状况,有没有解决之法?”
虽然之前已经征求过一遍意见了,但现在他还是想看看纪晟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而纪晟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