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真没想到,一辆新自行车居然不到100块(1 / 2)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陈天浩一进入王庆沱镇境内,就看到了各种各样与自行车相关的广告牌,其中最大的一个广告牌上写着:王庆沱-中国北方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
他放慢车速,边走边瞧,发现道路两旁都是组装自行车的作坊,一个接一个,说是家家户户搞自行车车一点也不夸张。
这么多厂家,简直无从下手,先去镇子上了解下情况再说。
王庆沱镇中心在一条叫做“一街”的地方。
陈天浩找了个地方停好车,边看边溜达着来到了镇政府对面的一个小广场,几个老人正在树荫底下聊天。
“大爷,你们这个镇子都是卖自行车的呀!”
陈天浩凑近老人堆儿,边说边拿出一个香烟,每人派发了一根儿。
“是呀,都是靠卖车子吃饭。”
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头儿接话儿道,
“你是哪儿人?”
“齐州的。”
“齐州好地方呀,”银发老头儿很是健谈,“我以前去过,经济发展地很好。”
“还凑合吧!也是分地方,我老家那个镇子就明显不如你们这个镇子。”
“我们王庆沱完全是沾了自行车的光儿,要不也是穷得叮当响。”
“我看镇上得有上百户生产自行车的厂家。”
“上百户?全镇大大小小有三百多户呢。”
银发老头纠正道。
“这么多呀?!”陈天浩故作惊讶状。
“你看到的都是些规模大一点的,那些小的都是在自己院子里干。”
“咱镇上一共有多少人啊?”
“总共三万五!”
“这么一看,真是全镇都靠自行车啊。”
“嗯,都靠这个吃饭,”银发老头说道,“小伙子,你是来考察业务的吧?”
“嗯,听说这里的自行车便宜,过来看看。”
“看吧,全国数着我们这里自行车便宜,京城、津城的人每天都来进货,一拉就是一大车。”
……
抽完一根烟,信息也打听得差不多了。
陈天浩起身客气地告辞,离开小广场,走进了这个叫做一街的村子。
村子里果然如银发老头儿所讲,很多人家门口都堆积着着各种各样的自行车配件,组装自行车的人中不乏一些五六十岁的大妈。
在一家招牌上写着“天隆自行车”的农家院前。
陈天浩问道:“大妈,老板在家吗?”
“我就是老板!”
正在装自行车的大妈抬头答道,接着问,
“你要买自行车吗?”
“对,想了解下价格。”
“零售120一辆。批发的话,十辆起批,单价100,要得多,价格还能再低点。”
“都有什么款式?”
“款式很多,”
大妈说完起身,从屋里拿出一个彩色样本,递给陈天浩,
“上边的款式都有。”
陈天浩边翻看边问道:“质量咋样?”
“像这一种,骑一两年是没问题,”
大妈指了指正在组装的自行车,
“京城、津城都是从这里进货,质量你放心。”
“要一千辆的话,价格能到多少?”
陈天浩问道。
“一千辆?!不包运费不包锁,95一辆。”
大妈略微沉思了片刻道。
“90行吗?”
“卖不着。”
陈天浩砍价无果后,将样本放在堆积的零件上,说道:
“我看看再说吧。”
说完,便转身离开。
大妈既没有挽留也没有欢送,又开始埋头组装自行车。
陈天浩又转悠了几家组装自行车的作坊,不是报价太高就是质量太次,掂量来掂量去,还是第一家最合适。
不过,他没有直接回去,而是沿着街道四处闲逛,时而打听打听车子价格,时而与一些闲人聊聊天儿。
这种“闲逛”,是前世陈天浩常用的一种信息收集方式。
通过“闲逛”,他发现王庆沱镇的自行车制造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足不出镇就能买到所有的自行车配件,一个扳手一个改锥就能组装自行车。
晚上,他找了一家宾馆住了下来。
第二天,吃过早饭,陈天浩又步行来到大妈家。
“老板,包运费包锁,运到齐州省泉城市,可以吗?”
“小伙子,实话跟你说,你要是到京城,这个价我就能做主,但是泉城,我得问问。”
说完,大妈拿出手机给打了个电话,咨询了运费的情况。
“我问了下我儿子,他说泉城路远,一辆还要加一块钱的运费。包运费包锁96一辆。”
“嗯,我昨天看样本上有那种小轮子的女士车,那种多少钱?”
“那种60块钱就能给你,但是骑不住,这种车子一般都用来当促销赠品,质量不行。”
大妈停下手里的活儿,指着自己正在组装的车,说道,
“小伙子,你如果是批发回去卖,你就批这一种,性价比最好,保你骑两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