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定策(1 / 2)

加入书签

高熲的话,像是一味仙药,打通了李煜的任督二脉。

对啊,凡事有利就有弊,世家能支持两人,同样也有着无尽的野心,就以高洋为例,帐下文臣、武将哪个不姓高。

世家给予的支持,自然也要收取报酬,只付出,无所求,怕是古今圣人吧。

这个就像是,隋唐两朝,隋唐立国根基,出现在关陇士族身上,自然也是掌握了隋唐两朝的掌权。

从皇帝到外戚,从文臣到武将,基本都有着关陇士族的身影。

而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呢,似乎不受重视,仅能以姻亲和书籍知识影响朝堂政局。

李世民时期,作为天下士族之冠的崔氏,仅有以七品小官立于朝中,这可代表着山东士族的门面,在关陇士族眼里却不值一提。

但是随后而来的安史之乱,能够如此顺利,也离不开士族的推波助澜,毕竟安禄山一粟特胡,懂军事,但不善内政,甚至一己之力,打到关中。

另一个方面是,安史之乱后,设置的藩镇,最不听话的便是河朔三镇,也就是冀州境内,冀州正是山东士族的大本营。

另一个有同样代表性的皇帝,便是忽必烈,忽必烈非法继位,蒙古贵族纷纷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在蒙古贵族眼里,阿里不哥才是蒙古正统,忽必烈紧靠着自己手中的力量,无法取胜。

随后,忽必烈便于汉族世侯,编入了军队,在汉族世侯的帮助下,打败阿里不哥,夺到了蒙古大汗的位置。

汉族世侯支持忽必烈,肯定要利益交换,忽必烈建立元朝,承认汉族世侯可以世袭,保证子子孙孙的荣华富贵,同时开放蒙古大汗的亲卫怯薛军,让汉族世侯的子弟也可以参加。

从此,元朝便和汉族世侯绑定在一起,到了元末,还有许多汉族世侯为元朝尽忠,大量元朝的蒙古人也都有汉族的名字,例如王保保,元朝上层和汉族上层融合在一起,共同对全国进行镇压。

毕竟元朝时期,蒙古人生活也是水深火热,大量蒙古人被当奴隶贩卖,养活了蒙古上层。

清朝的八旗也是这种道理,与其说是满族军队,不如说是以满洲为首的军功集团,建立起来的统治。

李煜眼睛骨碌碌的转了几圈,便盯着高熲,渤海高氏的人不是正在眼前吗。

“还是要帮高洋击败袁绍。”

李煜在心中核算几番,最后还是决定按照原定的计划来走,这其中有几个问题。

一是,李煜靠近高洋太近,只要有一丝要倒向袁绍的倾向,便会遭到高洋的全力一击,舍己为人,不是李煜的性格。

二是,高熲出仕李煜,是不是就代表着渤海高氏的立场,只要李煜击溃高洋,渤海高氏肯定会顺着高熲投效自己。

三是,先击败袁绍,可以从袁绍身上拔块地下来,毕竟自己靠着高洋太近了,同在一郡的尴尬便在此处,而袁绍所在的魏郡,却离高洋非常远,毕竟一个在冀州北部,一个在冀州南部。

“昭玄,真是多亏有你。”

李煜激动的说道,一个优秀的文臣作用就在如此,就像当时曹操与袁绍打官渡之战,曹操自己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更不要谈其他人。

这时,郭嘉站了出来,对着曹操列举了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的十胜十败论,让曹操有了信心,打响了这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定鼎之战。

“接下来怎么做?”

李煜询问道,这次战役,李煜要负担起缴纳粮草和带兵作战的责任,还是在兰陵王高长恭手下。

“我曾在高洋帐下,高洋拥兵十五万之数,袁绍能与其抗争,想来也不相上下。高洋必然会亲率大军,率兵进攻袁绍。”

李煜四人静坐,房间中寂寥,仅有高熲一人在讲话,显得有些清冷,高熲在高洋手下为官,虽然不上品级,是个十足的小官,靠着渤海高氏的资源,也能窥见高洋势力。

“高洋多疑,信不过渤海高氏,让高敖曹领如此大军,高洋是万万不能允许的,高长恭已经被送到主公这里来了,也只能是高洋亲自出马了,高长恭带领的军队肯定不算多。”

“渤海郡距离魏郡还有几个郡的距离,高洋肯定会走,渤海郡-安平国-清河国-魏郡,这条道路,原因便是,距离近,又有河流可供补给。”

李煜点点头,算是认同了高熲的说法,在古代行军打仗,最终的便是补给问题,要不然萧何也不会拿下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士兵差一点,双方打拉锯战,后勤拉胯,士兵军队有多牛,能活着就不错了。

高洋和袁绍也是大战几次了,双方在安平国和清河国展开拉锯。

袁绍进入安平国便会迎来高洋的猛攻,高洋进入清河国也会遭到袁绍的阻止,双方几次大战,几次损兵折将,也没打出半点成果。

至于为什么,不占领安平国和清河国呢,还不是这两国有二崔吗,两人都想拉拢二崔到自己的阵营了,二崔有人有钱有领土,三个世家的支持,能让一方瞬间占领冀州,而无压力。

博陵崔和清河崔,在历史上能立千年不倒,也不是傻子,两家合在一起,倒是能支持出一个称霸冀州的势力,真金应经火炼,君主才是控制势力走向的舵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