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杨坚——于道士蔑也? 上(1 / 2)

加入书签

《隋书•经籍志》中有这么一句话,“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也”,这里的高祖是说的隋文帝杨坚。如果望文生义的话,事实上也的确是有这样的一些高人,于是就加以展开论述,得出了道教在隋朝简直是暗黑世界,受到了多少多少的打压,道士们生活是如何水深火热等等这样的一些结论。

那么在短短的大隋朝,杨坚、杨广这两代皇帝对道教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样的,真的是蔑道吗?

上一篇,对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二教的发展,宏观上讲了讲,虽然不是很详细,但也可以看得出,二教的发展历程称得上是相当曲折,也可以说是都历经了风雨,经历过了严酷的打击。比如北魏的太武法难,北齐高洋废除道教,北周宇文邕为了打击佛教,捎带着也把道教收拾了一顿……

俗话说,棍棒下面出孝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嗯,这么比喻稍有点不恰当,不过意思差不多,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二教,在经历打击的同时,还能抽个空儿相互较量较量、斗一斗,苦中作乐也好,借着打压对方提高自己也好,总之,就这样不屈不挠地成长了起来,这是事实。更关键的是,不知不觉间,佛、道二教在民间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风雨之后也见到了彩虹。

到了隋朝大一统以后呢,等待二教的命运如何?信仰这东西可不是说随便就能打压或改变的,所以有了群众基础的二教,如何处理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的大问题。总体上,隋朝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推行的是一种三教共存的政策,仍然以儒治国,但对于佛、道二教,也绝没有打压,反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扶持。杨坚是一位佛教信徒,优待佛教并不意外,但他还能为了自己的统治,保持国家的平稳发展,能作出信仰的超越,积极接纳并扶持道教发展,可以说是位合格的皇帝。

当然了,对于道教的态度也不是完全是当皇帝以后才确定的,众所周知,杨坚大帝是凭借外戚身份这个优势,抢了北周天下的,虽然有个很漂亮的说法叫“禅让”,但也不能掩盖掉那种强盗行为的本质。所以,为了给自己这种不怎么光彩的行为弄个差不多的理由,至少别显得那么直接、那么暴力啊,而这方面的事只有道士才是最专业的。

杨坚还是挺相信道教的符箓谶纬的,所以,如果利用道士给他的称帝行为提前造造势,通过图谶给外人一个信号,就是杨坚当皇帝是天意,是不可违抗的,同时也给自己增加点信心,相当于自我催眠了,也认为自己要是不当皇帝那才是罪大恶极了。要知道,古代人是很迷信的,相信鬼神的存在,也相信天意天命,杨坚自然也不例外。杨坚在家里转悠了好几天,这个皇帝还是得当,利用道教造势也挺靠谱,嗯,就这么办了。

那么是谁入了杨坚法眼,帮他跑前跑后的办这件事儿呢?

打开史书,翻到《隋书•来和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三个道士,分别是张宾、焦子顺和雁门人董子华,这三位“当高祖龙潜时”,就是还没当皇帝之前的时候,就偷偷摸摸地总往杨坚家里跑,干什么去了?悄悄地说“公当为天子,善自爱”。实际上,在《隋书》里,把这位来和是归到艺术类里的,并没有放到隐逸传里面,但来和“少好相术,所言多验”,还写了部四十卷的《相经》,多少和道教有点关系。

在《隋书•律历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时高祖作辅,方行禅代之事,欲以符命曜天下,道士张宾揣知上意,自云玄相,洞晓星历。因盛言有代谢之征,又称上仪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恒在幕府。”

就是这三位道士,在杨坚策划禅让这件事儿上跑前跑后,利用道士身份和道教的影响,宣传、造势,广播、电视广告加上四处拉选票,给杨坚营造出了天命的光环。大事成功以后,位极九五的杨怪也没有亏待他们,张宾当了华州刺史,焦子顺为开府,董子华为仪同。《唐会要》记载,“开皇八年(588),为道士焦子顺能役使鬼神,告隋文帝受命之符,及立,隋授子顺开府柱国,辞不受。常咨谋军国,帝恐其往来疲困,每遣近宫置观,以“五通”为名,旌其神异也,号焦天师。”《长安志》中对焦天师的这座五通观也有所记载。因为杨坚极信任焦子顺,经常要让他帮助参谋军国大事,后来看到他经常要进宫来,来来回回的挺累的,冬天冷,夏天热的,那个年代又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有一天就说“总这么让您老这么跑过来,太辛苦了,这样吧,就在后宫边上给您老修个道观吧。”于是,一座五通观就出现了,这还不算,到最后连称呼都改成了焦天师。

刺史这个官职道友们都知道,再解释一下开府和仪同,这是什么官职呢?实际上这两个官职合一起叫开府仪同三司,在当时是从一品大员,享受的是三公的待遇,但没有三公的权力,相当于荣誉三公了。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有《三国演义》这部书,道友们对三公应该也不陌生了。

也就是说,杨坚对在抢皇位过程中给他提供了帮助的三个道士相当不错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隋朝对道教的政策。当然了,在真正的得道高人的眼中,这三位道士差不多就是那种只会钻营,不学无术之辈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