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改革天师道 下(1 / 2)
葛巢甫虽然通过创作经书,在自己家族葛家道的基础上创立了灵宝派,但灵宝经系深奥难懂,篡改、伪经同样是混乱一团,因此没在葛巢甫手下成功流行起来。实际上,在上清派和天师道大行其道的时代,想去挑战权威,取得各界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幸,灵宝派遇上了陆修表。灵宝派的义理、修炼思想、斋仪等非常符合陆修静的思路,而且陆修静也敏感的意识到,灵宝派的很多思想较其他道派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如果推行的话,会得到当权者的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所以陆修静对灵宝派的经书极为重视,通过阐释改变了它们深奥难懂的现状,甚至斋仪也主要在灵宝派斋仪的基础上制定的。
正是因为陆修静对灵宝派经书的整理和推崇,大幅度地提升了灵宝科仪的影响力,灵宝派才得以在全国推行,所以说灵宝派的发展过程中,陆修静是相当关键的人物,是真正让灵宝派发扬光大的人,说他是灵宝派的实际开创人也不为过。
陆修静共整理了灵宝派经书五十五卷,除了对精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灵宝经书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摒弃疑伪经书外,特别对斋仪方面的内容加以综合整理,划分仪式节次,确立各阶段的名称,让灵宝科仪的结构得以定型。
根据古灵宝经,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修订了以灵宝科仪为主体的九斋十二法,并且加入了标准的音乐以及灵宝传授仪典,将传授仪的规定和文书整理为详备的程序,让道士们可按照程序、仪规进行仪式活动。对投简仪的改革,则整理成《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并通过对诸如《元始五老赤书玉诀》等经书阐释,使灵宝经更容易理解和传播,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437年,陆修静在32岁时完成了灵宝经目和灵宝经目序地编撰,接着又完成了一系列的灵宝派经书的整理。如果仔细研究他在这一阶段写的经书,就会发现他的信仰有明显向灵宝派转变的倾向,这和他早期作品《道门科略》里的天师道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道门科略》开篇对大道的论说,“夫大道虚寂,绝乎状貌……”,这明显是对天师道尊奉的太上老君就是大道教义的认可。《太平经》中有很多关于道、元气和天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把哲学的、唯心的道神化,这种思想是包括天师道在内的后世道教的直接思想来源,所以,早期的陆修静是肯定天师道的太上老君的创世神的教义的,也是对天师道的宇宙观的认可。
但随着陆修静对灵宝派的经书的研究及整理后,对灵宝派所说的道则更为认可了。古灵宝派认为道是《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大梵隐语自然天书,至于在前文提到的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等,只是灵宝派所尊崇的最高神灵,是大道的执行者或具体化的表现,灵宝派并没有赋予他们并创世的能力。在《灵宝经目序》中有“夫灵宝之文,始于龙汉……”等叙述,这已经很明确地说明陆修静已经承认灵宝派这种《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创世之说,也认可了元始只是在不同的劫运期传播此经,救度天人的观念,这显然和天师道的太上老君创世的不同的宇宙观。
当然,类似的观点,在《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灵宝自然斋仪》等很多的经书上同样都有所体现,进一步能说明陆修静从早期对天师道的太上老君即大道的信仰向着灵宝派的大道的转变。再往深入里说,其实就是中国道教开始了对经法本身的尊崇,而且是把经法作为至高神、创世神般的尊崇,以前那种对神灵的无上的尊崇,则转变为他们是掌握经学、传播经法的存在。
陆修静并非只进行编修文本的工作,他也有能力亲自实践操作。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他在崇虚馆为生病的皇帝举行斋仪,有上百人观看斋法,皆目睹现场出现的吉祥征兆,不久后,皇帝的病就痊愈了。
由此可见,陆修静在整理道经,制定斋仪时,虽然以三洞弟子自称,实际上他还是最重视灵宝派。
最后再简单归纳一下陆修静的修行方面的改革内容。
陆修静的修行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及玄学思想都包括在内的,如黄老玄学的能静能虚,则与道合,静和虚就是忘我,道体虚无,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引入儒家仁孝,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讲究道、德、仁三事乃得道,行善成德以至于道,所以道、德、仁三者不可缺一。济生度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源自灵宝派的《度人经》,金箓斋和黄箓斋的济度思想,同样包含着伦理道德思想。
总体上说,就是上面提及的以持斋奉戒,济世度人可以升仙的思想,注重内在的精神上的修炼,认为心斋为上士所行的斋法,改变了原来那种外在的身体苦修的炼养方式。
由于陆修静总结和改革了天师道,整个南方的道教从内容到形式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他又行道于南朝,名声甚大,所以他倡导的以斋仪为主的道教,史称南天师道。从此,由北魏寇谦之清整的新天师道,也就称为北天师道了。
南天师道经过陆修静及弟子孙游岳,再传弟子陶弘景的传布,繁衍出了著名的茅山宗,又称茅山道派,到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