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南陵往事(1 / 2)

加入书签

书房里,苏锦城翻着一本《大商丝绸路》看了几页又合起来。

苏长卿进门便问:“老爹,说说你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吧!”

苏锦城耷拉着眼皮,叹了一口气道:“也罢,是该告诉你一些事情了。”

“你可知我苏家为何世代商贾,却经久不衰?”苏锦城问道。

“我苏家历代主办朝贡用品,自然是在朝廷有人呗。”苏长卿满不在乎回答道。

“对。”苏锦城点头道。

“这个我从小就知道,稀奇吗?”苏长卿不屑道。

“你个鬼头,知道是知道,只是这几年看似太平盛世,朝堂争斗却一直轰轰烈烈,你未涉足,不知道其中利害关系。”苏锦城突然正襟危坐道。

“什么争斗?我苏家人历来从商不入仕,老爹你年轻时也尝试过考取功名,不是失败了吗?这也卷不到朝堂争斗中去啊!”苏长卿风轻云淡道。

“是啊,我年轻时也尝试过走这条路,天不遂人愿,只能一心从商,但年轻时与我同窗伴读的人现在却位居高堂,那一段经历,也为我苏家铺平了这几年的商贾道路。”苏锦城语重心长道。

“哦,哪位位居高堂?”苏长卿来了兴趣。

“前兵部尚书张道林张大人,现户部尚书李哲李大人。”苏锦城喝了一口茶继续道。

“这么牛?”苏长卿惊叹。

“这两位是我的同窗伴读,一起寒窗十余载,只是这兵部尚书张道林为人太过刚正,一个力挽狂澜拯救过南陵王朝的人,实在是死得可惜了。”苏锦城惋惜道。

“拯救南陵朝的是那场京师保卫战吗?”苏长卿问道。

“对,说起京师保卫战的起因还要从当今圣上说起,当时他还是我南陵朝的第六代君王,不听群臣的劝阻要起兵讨伐北漠,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随军的五十多位肱骨大臣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被北漠生擒。讲起当今圣上这件事实属大不敬之罪,还好就在这书房里还能对你说得一番。”苏锦城停顿一下继续说着。

“君王被生擒,消息传至京师,举国上下瞬间乱作一团,朝中大臣徐有贞提出迁都的想法,被当时还是兵部士郎的张道林制止,并坚请固守。朝中孙太后当机立断,提拔张道林为兵部尚书,当时的京师几乎成为一座空城,南陵朝的五十万主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为防止北漠进攻,张道林提出另立摄政王为新帝,这便有了南陵朝的前朝君主。之后张道林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带领了当时他麾下的余氏剑门列阵京师九门外,抵御北漠大军。”

“当时北漠太师挟君主在京师门口逼和,张道林则以“社稷为重,君为轻”强势抵抗。北漠太师见无机可乘,被迫释放南陵君主。和议后,张道林依旧积极备战,带领余氏剑门逐渐击退了北漠大军,也因此保住了南陵江山。只是这回来的南陵君主,位置尴尬,孙太后便给了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前朝君王主持朝政八年后陨落,当今圣上复辟,成为现在的第八代君王。张道林被朝中大臣弹劾,说其迎立外藩。圣上大怒,将张道林问斩,包括那个在武学上颇有天分的张道林之子张辰夕还有其他家眷一并问斩,半年后,余氏剑门也未免其祸,被朝中权贵派星罗组织秘密处决。”

“张大人被问斩时,朝中就没有人替其说话吗?”苏长卿忍不住问。

“怎能没有,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时朝中许多大臣仗义执言,力保张道林,结果呢,打板子的打板子,杀头的杀头。为张道林赴死的人是杀了一批又一批,当时的铖王言祈年更是力挺张道林,结果被削除藩位,贬为平民,铖王府中的女奴仆一律被充官妓,男奴仆则罚充军。与那张辰夕有婚约的铖王之女言瑾念言郡主更是性子刚烈,因此拔剑自刎,这位圣上也没留任何情面。自此便无人敢替张道林讲一句话。”

“这朝堂可真乱啊!”苏长卿感叹道。

“藏书库的余冕之应当是余氏剑门的唯一幸存者了。”苏锦城惋惜道。

“老爹是如何得知余冕之来了霖州?”苏长卿问道。

“你老爹我手眼通天。”苏锦城得意道。

“快别卖关子了!”苏长卿急迫问道。

“说起余冕之,那就要从我的另外一个同窗伴读李哲李尚书说起了。此人性子稳重,却城府极深。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坐上了户部尚书的位子,我苏家近几年的朝贡生意一直仰仗于这位李尚书。”

说到这里苏锦城看了一眼苏长卿继续道:“张道林被杀前后,与之关系要好的李尚书却从始至终没有为张道林说过一句话。半年前,余氏被扣上了叛国的罪名,被京师的权贵剿灭,是李尚书从中暗自斡旋救下了余冕之。十天前李尚书便派遣人嘱咐我,照应好即将到霖州的余冕之。这个李哲心思缜密,做事不露马脚,救出余冕之后,一直暗中保护,时时关注他的动向。说到底,这也只是朝堂之争。朝堂之上,哪位不培养自己的党羽?都是在暗中布局,尔虞我诈。”

“自古以来,君王所争的是天下,诸侯所争的是疆土,大夫所争的是权力,士人所争的是地位,百姓所争的是衣食。而我苏家世代争得便是衣食,朝廷的官场斗争,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