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师生平等(1 / 1)
那时候,小屯子里没有收音机, 人们几乎听不到歌曲。在学校,玉芬儿的爸爸杨香是全能老师。他自学了食谱,经常为了省油,在家隔窗借助妻子在厨房做饭时点的煤油灯的灯光 “哼哼呀呀”的唱谱,然后再学歌,学会了就到学校教孩子们。等到节日乡里或大队领导来到小队检查工作之前,队领导会安排老师编排欢迎节目。此时老师便更加忙碌起来:排独唱,表演唱,秧歌,还自编自导快板、相声等,但这些节目都没有玉芬儿的份。有一次排练一个集体节目,孩子们都上,但排两队多了一个人,他就把自己的孩子拿了下来,说小玉芬儿唱歌 不好听。玉芬儿多么想表演节目呀!但没办法,只能含着眼泪躲在树后看小伙伴排练。这件事之后,孩子们给老师提意见,说这对玉芬儿不公平。于是让老师定了一个新制度——学生、老师人人平等:就是老师不光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该批评指正,老师犯了错误也允许学生们提意见,提对了,让老师改。玉芬儿坐在座位上,扎着两个小辫子,晃荡着小脑袋可高兴了!
但不久,就又发生了一件事,在课堂上爸爸让她到黑板上写出一亿这个数时,她少写了一个零,当时在讲台上就挨了爸爸一巴掌。课堂马上乱了起来,学生们个个“声讨”老师,老师当时正在气头上,哪能听得进去?但是是自己制定的制度,孩子们据理力争,杨老师没办法,可又不想承认错误,就说是父亲管教女儿,把批判声压了下去。没想到, 第二天孩子们就又想出了新的理由:在学校没有“父女”,只有“师生”,想打孩子应该回家后再打。老师又以赶紧上课为由压下去了,但孩子们一下课就就围着老师讲道理,几天之后,杨老师只好承认错误。孩子们欢欣跳跃。
玉芬儿学习不错, 班级虽然只有四个学生,但她也是遥遥领先。随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懂得的道理也多了,再加上脾气比较犟,经常跟妈妈讲道理。妈妈身体不好,心情也经常不好,也不注意方法和语气,再加 之管教严格,所以经常管错孩子,她就跟妈妈“顶嘴”,她称之为讲道理,其实也确实有道理,但妈妈哪容得一个小孩子顶嘴?所以就动手,就经常挨打。
玉芬儿也是,那犟的时候,可真叫一个犟:一次傍晚和小伙伴们到队部去玩, 队里的几个用了挑水做饭的水桶在院子里墙根下放着,他们几个就坐上去玩,小屁股陷进了桶里。 回家后,大人听说了, 别的孩子都没事, 玉芬儿就挨打了,理由是,那是用来 打水吃的水桶,你的屁股坐上去不会脏吗?妈妈边打边喊,玉兰也边犟边哭。邻居来拉仗,把玉芬拽到一边,劝劝妈妈,妈妈消消气也就好了,可人家一撒开拽玉芬儿的手,她就又回到挨打的地方,让妈妈更加的生气,还要接着打,人家只好把妈妈拉走。
妈妈打玉芬儿非常用笤帚疙瘩,扯着一条胳膊或者一条腿,往屁股上打。所以每当邻居听到喊叫声,就知道笤帚疙瘩又“尥蹶子”了。打后,其实妈妈也心疼,问疼不疼呀?以后还那样做不?还看看她打过的地方,经常被打的青一块紫一块的。
其实脾气犟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学习,几乎从来不用大人操心,一个问题,不学会誓不罢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