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山东奇险记(1 / 1)

加入书签

芬儿四岁多了,当然是虚岁,家里能干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可以干。比如妈妈用大锅做饭,偶尔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她往灶坑里添几次柴火,特别是在妈妈贴大饼子的时候。因为妈妈要经常吃药,家里比较困难,玉米面大饼子就是常吃的主食。还有,偶尔扫扫地和院子什么的。

小玉芬儿这么能干,是因为妈妈的身体不是很好。

由于芬儿的妈妈在生她的时候,在坐月子期间坐着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经常哭,留下了一些隐患。

事情是这样的,那时姥姥从山东来看妈妈时,妈妈原本是很高兴的,可是因为妈妈在十九岁时就远嫁他乡,附近只有一个姐姐,也不怎么亲,虽然她在家未出嫁时干活挺多,父母对她也很严厉,但毕竟离家时还不算大,太想家了!在来到这里的时候也经常哭。现在她的妈妈来看她了,她真是兴奋不已。可姥姥看着这家里太困难,一天没住就走了,到大姑娘家去了,怎么也留不住。妈妈每天差不多都哭,还没有出满月,坐的时间也长,后背还经常靠着墙,年轻人也不懂, 这给身体留下了后患,现在不是眼睛有点问题,就是腰有点问题,都需要吃药,就是再加上惊吓出了心脏病,这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经常离不开药,能不困难吗!好在夫妻恩爱,爸爸对妈妈照顾有加,所以妈妈不犯心脏病时身体还算是可以的。

再说说那时候的小孩子的玩法:

那时哪有买玩具的, 抱着小枕头就当布娃娃,还用头巾~大约一米见方,四边带穗的布织品,包着“布娃娃” 抱在怀里。在外面,一帮小朋友在一起时,还经常玩过家家:在垃圾堆里找出碗茬子(打坏的碗的片片),玻璃碴子,用手或破布擦擦干净,当饭碗, 里面放上各种植物叶子或花当做各种菜,用小木棍或蒿子棍当做筷子,热热闹闹的“吃饭”,“过日子”;

还有玩泥巴:弄点土,最好是黄土,掺和点水,用水和成泥。做成小鸭子、小鸡、小猪等小动物;或者团成小泥球,放在窗台上晒干,用作弹溜溜玩,还可以打弹弓玩。

芬儿也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六岁那年,妈妈实在她想娘家来,夏天时领芬儿,又去山东了。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就有点穷。妈妈给姥姥买了点东西,大家都很高兴。

娘家也只有三口人了, 姥姥、 姥爷、 老舅。 大舅和老姨都结婚了, 在附近村子。老舅虽然三十好几了,但因家里困难还没有找到对象,经常到山里打石头,准备盖新房。那里的房子都是用被打得方方正正的石头盖的,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前几年就要到山里找石头多的地方轮着大锤打石头。有一次妈妈和姥爷还带着小芬儿去山里看老舅打石头,但必须远远的看着,不然怕石头渣子蹦起来打着人。

姥姥家里格局居然和爷爷家的有些相似,只不过一进门的锅台下有一个带风匣的灶坑,就是在灶坑旁边安装着一个风匣,木质的,应该有活塞,一拉一推的。推时就往灶坑里送风, 里面的木头就会烧得更旺。烧木头,就得事先用斧头把大块的劈成小块的。

一次,在姥爷劈木头时,玉芬儿刚好从外面走过来,也在此时正好有一块小木头飞了起来打到芬儿的右侧眼睛的眉毛尾部,给玉芬儿疼得哇哇大哭,大家赶紧围过来看,看没有碰到眼睛,都松了一口气。好险呀!

慢慢地受伤的地方就一点点肿了起来,累及了离着很近的眼睛,又红又肿,第二天早起就肿“封喉”了,右眼使劲都露不出眼睛,只能用左边一只眼睛看东西。姥姥领着芬儿去赤脚医生的那里,给弄了点消炎的草药糊上,几天就差不多好了。

小玉芬儿和妈妈在姥姥家总共住了不到一个月,危险竟然两次降临到这个小女孩身上。

一天早上, 邻居家的小女孩儿叫玉芬儿出去玩,她在前面跑,让芬儿在后面追,在屯子里穿梭。突然前面的孩子在一座房子的拐角处一个急转弯,拐到房子的后面去了,玉芬儿也跟着一个急转弯,结果拐急了,拐早了,头撞到了墙角上。那可是石头砌的墙呀!后果可想而知:把右侧的额头处撞了个大口子,孩子高声喊“啊”,立马鲜血就流了下来,她赶紧猫腰,血流滴到了地上。前面的孩子已经跑没影了,这是正好有个大人出来泼水,见状,马上高喊叫家里的大人,同时把玉芬儿往赤脚医生家里送。 孩子这是都模糊了,等她醒过来时,伤口已经包好了。这个伤口好了以后又留下了一个伤疤,清晰可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