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攻韩 老祖宗对后世学子的“温情”……(2 / 3)

加入书签

邀请他,来咸阳做做客了。”

夏安夷:“……”

能将记仇在心伺机报复回去,喊人家来当质子这样的事,说出做客而好心般的语调。除了老祖宗,应该没有别人了。

而有了先前所发明的简单版火药、运输小车和铁制兵器后,原本就训练有素、实力强盛的秦军便更加势如破竹,短短的时日内便取下了韩国的数座城池。

同时也是这些军事上的新发明,首次在六国间的亮相。

起初六国只当秦国先前的宫变时,来自火药这一武器的威力是夸张的谣言,吃完瓜后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而在秦军攻打韩国的过程中,对方的军队,亲眼见证了这一带有巨大爆破响声、能燃起熊熊大火的武器。

它们装在箭矢里射出、或自云梯的高处随着土块一起掷来,有时甚至会埋于地下引爆。

跟迟钝、需要近身搏击的青铜武器比起来,显然是一种现象级的碾压。

韩国本就国弱,上阵的士兵并未似秦国一样,凭借着军功制而带有积极性。他们见到这陌生的武器后,便在震惊中艰难回击,却如同蚍蜉撼树般狼狈。

更别提除了火药,秦军还使用“坦克运输车”来快速补充武器和食物,整个过程效率高而所向披靡,基本没有什么难关。

六国间的君臣,或多或少开始对“秦王政”这一才登基的君主,产生了猜忌和提防。

“上一回秦军如此势如破竹,还是那白起还在之时。”

“秦国不会又要出一个昭襄王吧,这韩国做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招惹虎狼般的秦国。”

“我看倒未必,说不定这个年幼的秦王政,会比那昭襄王更恐怖,你瞧瞧那些发明……”

军中的捷报一一传来,两国的战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推进着。

而被扔去历练的蒙恬,虽然平时不着调,但身手和态度还是不错的。据消息传来,其立下了不少军功,被一些阅历丰富的老将所看好。

嬴政显然极为满意,不怼人的时候,开口的话语平静温和,都快比得上春风拂面了。

比如有些朝臣委婉提醒:“陛下,这战事虽频频胜利,但如今已近深秋。”

“天气愈发寒冷,若是军中御寒措施不佳,而粮食之后不够……”

对于这样杞人忧天般的担忧,嬴政逐一反驳,有理有据:“传闻有棉花一物,御寒能力能抵数层锦帛或麻衣,朕早已派人去南方寻找。”

“想必不久后,便能有音信。”

“至于打仗所用的武器和粮食,是完全足够的,就不劳烦诸卿操心了。”

在灌溉工具、铁制农具和合理规划土地后,再加上一部分地方的水渠修建完毕,农田的情况比往年要好很多。

再不济,还有作为备用的粮仓在。

夏安夷有几天没见对方“上课”,偶尔打开APP看过去,发现对面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月余。

老祖宗好像温和了点,都愿意同那些理解能力不太行的朝臣们,三言两语地解释几句了。

当然,主要还是秦军的顺利,对方的心情不错。

往常一打仗、或是做什么事便出来逼逼的儒生,在被怼了很多次后,说话也客气了些:“陛下,这韩国虽然包庇长安君,但是也无大错。”

“若是再咄咄逼人,怕是有违礼法、行不义之战,受各国不满和讨伐啊。”

“臣等也只是为陛下的名声着想。”

夏安夷:“……”

挺好的,这群儒生至少不会再直接上来,不客气地对老祖宗指指点点了,说话至少含蓄了不少。

显然她没来吃瓜的日子里,老祖宗应该是怼了他们很多次,所以现在变乖了不少。

当然这也不是奇怪的现象。

儒家里真正将“君子之风”融汇而言行合一的,便是类似颜回等重德之人。往往重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不会掺和进政治队伍里,尤其是能在朝堂中扎根下来。

这些在秦国原本就混得不错的儒生,审时度势也不奇怪。

毕竟嬴政所展现的模样,像比他们还懂儒学。哪怕不懂,也能找准角度进行怼人。

而面对儒生如今含蓄了点的态度,嬴政似还是有些不满意,只是面上没有显出:“秦军如今,怎就是不义之战了?”

“朕未下令杀俘虏百姓,也未命攻城后烧杀劫掠。”

“反而将这些先进而利于民生的发明,传入了韩国落后之地,你的消息未免也太滞后了。”

儒生:“……”

好像有点奇怪,但说不上是哪里奇怪。

嬴政漆眉微动,似是想到了什么,话语中的意思不明:“对了前些日子,朕的谋士和匠人们,发明完善了一种名为活字印刷术之物。”

在化用钻研后世的胶泥活字、油脂性墨水后,活字印刷术已有了雏形。所印刻之书虽略有瑕疵,但已完胜徒手抄写。

和造纸术搭配在一起,简直是绝杀。

他像是真的好心一般:“听闻韩国将派韩非使秦,其为荀子之生。诸卿既然钻研儒学,不如便请他一起整理典籍和修书。”

“这印刷术,想必是能用上一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