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海葬(1 / 2)

加入书签

我还是有些惋惜的,倒不是觉得损失了多少钱,瓷器倒还好,在海水里泡个千八百年的最多也就脱釉,但那些彩绣算是废了。

小胖贱兮兮地对我笑,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碗。“我之前从那堆玩意里淘出来的,完好的。”

我接过来看了一眼,我不懂古董,但不妨碍我欣赏。从我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这批清乾隆时期用于出口的瓷器确实是精美。在古董行里,这些瓷器被誉为“乾隆瓷”,其风格特征是精美细腻、浑厚大气,色彩鲜艳、斑驳多彩,纹饰繁复,代表性的品种有粉彩瓷、景德镇瓷、青花瓷、窑变釉瓷等。

这个小碗就是粉彩瓷。粉彩瓷是在白瓷器胎上先施颜色再上釉烧成的瓷器,主要由红、黄、绿、黑、紫等灿烂的颜色构成,以粉色为主,故称“粉彩瓷”。

我对古董没有太多兴趣,将碗塞回给他。

经过这鬼船事件,又受了伤,我也没有了继续捕鱼的心思。

等回到岸上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归根到底我还是一条咸鱼,没有太多追求,鬼船是个偶然事件,碰上了产生了点兴趣而已。也就是运气好,不然估计得有生命危险。

不过我越发地对老兴叔的巡海笔记升起了兴趣,书上很多内容都很有意思。

除了出海捕鱼,我跟小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老兴叔家。

“咚!咚!咚!”我突然听到海神庙的钟声响起。

出事了?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海神庙的钟有几年没有被敲响了,只有出现重大事故的时候才会敲响召集族人进行商议。

老兴叔家在海神庙的最东边。等我们赶到海神庙的时候,地上摆放了十多具尸体,都是我熟悉的面孔。

有几个叔伯前几天还跟帮忙卸船,一起吃饭喝酒、吹牛打屁。

这段时间南海海域高潮灾害不断,电台广播多次发出了预警,但对于疍民来说,出海捕鱼是他们谋求生计的一种方式,他们靠海为生,一家的家庭开支都靠出海的收成。即便恶劣天气下出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他们不得不去冒险,甚至关系到生存。

虽然我们都已经见惯了这种场景,但看到泣不成声的家属、年幼无知的孩童、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是让我内心不忍。

小胖在一旁偷偷地抹眼泪。

疍民的最终归宿都是在海里。

犴叔等一众族老脸上并没有太多的表情,他们这一辈人见了太多的生老病死了。但是这一次就死了十多个青壮,后面至少都是十几个家庭。犴叔脸色也不太好看。族中有对这些孤儿寡母虽然有抚养的规矩,但也就仅限于饿不死,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生活上不会过得太好。

婶娘们或帮忙安抚着家属,或照顾着孩童婴儿。

现场的混乱在一帮女人的保持下恢复了些许秩序,仑叔开始主持他们的身后事。

“我们疍民与天搏斗与水争命,他们得了妈祖的召唤,回归了海神的怀抱……”仑叔是族中的祭祀,生死嫁娶都由他主持。仑叔年轻的时候也是巡海人,老祭祀走了以后,仑叔就接了祭祀的位置。

我们挺多乱七八糟的习俗,丧葬就是其中一个。

疍民信奉海洋,所以海葬就是最常见的丧葬方式。

海葬是一种将逝者遗体投入海中,让其遗体归于自然的传统葬礼方式。海葬对我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既是信仰,也是祈福。在我们的文化中,海洋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有着妈祖的存在,通过海葬可以让逝者的灵魂回归大海,回归妈祖的怀抱,下一世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

海葬并不是简单地将遗体丢进海里,有一套完整的祭奠流程,还会根据死亡的方式选择不同的仪式。

如果是自然死亡,祭奠通常会在逝者去世的第三天进行。祭奠时会准备酒、糯米饭、腌制的鱼和肉等祭品,并且会在逝者家前做三个回转,以示哀悼之情。然后会组织人员将逝者遗体盘腿坐在竹板上,插上竿子,用红白绸带绑牢竹板,载上竹筏。随后,祭师会为逝者拜祭,等所有礼仪完毕后,亲友一起将竹筏推入海中,喊出逝者的名字和生平,在唱哀乐中,跟随竹筏到海边,将竹筏推入大海,最后借助火炬点燃竹筏,让逝者的遗体归于大海。

如果是非自然死亡,比如在出海途中不幸遇难,祭奠就会更加严肃。在遗体被打捞上来以后,会先通过祭祀帮助逝者灵魂超度,然后再遵循自然死亡祭奠的流程进行继续进行祭奠,直到遗体被投入大海为止。

如果是在出海时死亡,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是妈祖在召唤她的子民回到她身边。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安慰,用信仰来遏制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不然大家都害怕面对死亡,都不愿意出海了。

在祭奠之后,会寻一处风水宝地作为葬区(海中的风水宝地大多是丰鱼区域,这其实与土葬中风水宝地多是草木丰茂、生机旺盛差不多一个道理),然后用特殊的手法将遗体固定悬浮在海中,任由鱼类啃噬肉体,用这种方式回馈海洋。

当然为了避免误会,葬区都是向政府报备过的。他们也很尊重我们的习俗,也都会派人全程监督,避免出现浑水摸鱼的恶性事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