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根子在哪儿?(1 / 2)
杨宪回去之后,根本没管袁泰。
一个袁泰算什么?
正如杨宪他自己所说,惩治袁泰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根子不在这里。
根子在何处?
所在的正是袁泰他的那些父辈。
他们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对于武人的蔑视,连带着对于遗孤,他们从内心也是深深的瞧不起。
总觉得不过是一些臭丘八遗留下来的种,该死让他们死好了!
这样的言传身教,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轻蔑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杨宪看来,袁泰他们不过是一些七八岁大的孩子,他们懂什么?就包括徐允恭,朱樉他们真的懂么?
恐怕不是。
但毫无疑问,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父辈对于他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欺负杨石的孩子,他们的父辈多是一些文臣士子,而帮杨石的却多是一些武人子嗣,这样的情景看上去着实有趣。
但管中窥豹,也可以看到他们父辈不同的教育方式与理念。
至少,徐允恭,常茂他们的父亲更偏向于照顾和安抚这些遗孤,这二人跟在后面,自然也是有样学样。
想到了这里,杨宪旋即开始撰写文章,并由此事开始引申观点。
片刻之后,杨宪将写好的文章再度誊写到奏章之上。
朱标回去之后也是在想这件事情,他在琢磨这杨宪到底会怎么和老朱说这件事。
安抚遗孤,这样的事情,朱标清楚,老朱在这上面是下过不少功夫的。
有些事情,老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但是,马氏在一旁,都会进行提点,帮助老朱做一些事情。
而安抚遗孤,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不过过往,主要是针对一些高层级别或者比较熟识亲近的将领,对于底层的士卒,虽有安抚,但是朱标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说起来,学府就算是这样一个安抚的举措,至少适龄的遗孤可以入学,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在这一方面,倒是结结实实让老朱的名声更好了一些,在百姓之中,声望也更加的显著。
现在正好又是战争年代,安抚遗孤,这样的事情做起来,投入不大,但是收益不小。
若是天下承平之时,那个时候照料安抚遗孤,反倒有些傻叉跳出来反对。
不是没有,在后世那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人都九年义务教育了,不也时不时来个报道,有人对军人在特殊窗口优先购票指指点点。
或是对军人一些公共场合的特殊待遇表示不满。
而在这个时代,要说没这样的傻叉,那是不可能的,傻叉年年有,这丧良心的人可是多了去了。
不说别的,就说袁泰他的父亲,就不是个好人。
朱标可还记得,上一次,这袁石不就落井下石,想把老朱当刀使,砍死胡三舍。
这一次,袁泰又领着人欺负杨石,八成也是受他老爹的影响。
说起来这个锅还得扔给宋朝。
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宋朝就是得国不正。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这样发生,大肆提高文人的地位,对于武人是极尽压迫,堂堂一代名将狄青,最后都算是被这些文人活活吓死的。
至于底层的士卒,更为低贱,都是只有流氓,地痞,无赖才会入军。
这样的军队,说好听点,叫军队,说难听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指望着这样的军队去和辽金抗衡,去和蒙元打仗,那也真是想的太多了!
都说大宋打不赢是因为辽金蒙元这些渔猎游牧民族,是因为这些人的武器装备赶上来了,可拉倒吧!
根源就在于这宋朝的皇帝是一群废物,这养出来的大大小小的名臣,也是废物,这从上到下的官僚,都被惯坏了,养的毫无廉耻之心。
对于外敌,这脊梁骨早就被打断了,只会纳头便拜。
而现在,距离那个时代也不远,连一百年都不到。
这从那个时候活下来的文人还没有死绝呢,而且有些文人直接拜师的就是这些老古董,这一个个算起来都是徒子徒孙,自然,也沿袭他们的传统,对武人,素来是瞧不起的。
张口就是臭丘八,闭嘴就是贼配军……
遥想汉唐时代,那个时候,武人是什么地位?那个时候,中华又是何等的风光?你敢跳,我就敢灭你,你不服,我就打到你服,现在想想都觉得很热血,很激动人心。
而那个时候,能从军的都是什么人?
地痞,流氓,无赖?我可去你的吧!这样的人,连军队的边儿你都摸不到。
那都是良家子,不仅要求本人品行端正,有良好的的军事素质和修养,就连家族,都不许有犯罪历史。
选拔过程相当的严格。
这样的优秀素质兵员组建成的军队,战斗力自然是杠杠的。
朱标面色有些冰冷,他想到了许多,在历史上,明朝到了后期,也出现了文官独大,武将备受欺辱的状况。
甚至来说,领兵的就是文官这样的操作……
而在老朱原本的构造之中,应该是文武互制的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