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天师和圣女(1 / 2)

加入书签

——大康五年三月,淮南大地回春,农人们在田间劳作,商旅连绵不绝。人类从来都有趋利避害的习性,北方活不下去了,便会迁往南方,淮南安宁了,自然就有许多的人乞食到这里,便安家落户了。

浦口和直溪两县,在方立的组织、领导下,百姓的生活慢慢好转,大量的农庄开始招人,外来的人口逐渐增多。

不仅是从莒国北方来的,也有从梁国过来的穷人,这些人中,有些技术的便会被安排去冷水湖,或者方氏商行内,当然得到的工钱也比别人高一些。

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商品种类,也使粮食产量增加,商品又吸引来了大批的商人,带动了工坊的繁荣,浦口县成了莒国和陈国的商品集占地,直溪县也成了梁国商人最愿意去的地方。

商业的繁荣,直接让工人收入增加,又带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了农业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个好的循环。

人们的收入都高了,那人头税也就不算什么了,地亩税上,方立还给出了一些补偿和优惠政策,针对赤贫的家庭,府衙还有减免政策,整个社会就此良性发展起来。

天下军还在缓慢的积蓄力量,人员要想满编,任重而道远,冷水湖的土地开发进入到了加速阶段,那边有军民五万多人,比现在的直溪县总人口还要多了,除去一些参加工业生产的,几乎所有人都要参与开荒。

规划的三十万亩良田,和二十万亩山地,经过徐拯的再次勘察后,最后定在了三十五万亩良田和三十二万亩山地,共计六十七万亩田地。除去已经开发完成的三万亩地,剩下的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开发。

徐拯有经世之才,目前全面负责冷水湖的行政工作,孙吉和格物院都要配合他的工作。方立也完全放权给了徐拯,他有完全的自决权,甚至有在冷水湖范围内临时调动孙吉部队的权力。

新城的建设与开荒同步进行,这边的工程进展没有那么急迫,计划工期是五年,一期的东城,有四分之一大,工期是一年,开的作业面不大,也就三横一竖的四条街道。所以用的人也不多,全部加起来不过一万五千人,其中还有从直溪县拉过来的八九千人的修堤队伍。

直溪县百姓太穷了,听徐拯说跟他走可以继续开工,便有大半的人跟来了。这些人还不算在冷水湖移民之中的,以后建好了城还是要放人家回去的,和之前在浦口的招工差不多,三年的合同,赚了钱可以给家里寄回去,人却不能随便回去。

没办法,现在方立的实力还是不足,不想把冷水湖的基业大面积的宣扬出去,如果有人实在想家了,也得五人联保,签订保密协议才可以回去看看。

也可以全家人移民来冷水湖,方立是欢迎的,目前冷水湖的政策是,所有移民来的人口,每人可以分到三亩的田地,地租钱很少,只需要按政策平价交一部分公粮即可补上租金,交的公粮份额比外面的税收还要低一些。

冷水湖对待移民的福利待遇也非常好,医馆里的诊治费用都非常低的,穷人甚至可以减免费用,年龄到达六十岁的老人还给养老钱,部队剧院那边每周都有免费的剧场看,这样的好政策自然是吸引人的,而且冷水湖的工作机会也更多,之前招来的工人,就有许多已经全家移民落户到了冷水湖这边。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自己付出了辛苦可以拿到应得的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中国的百姓从来都是最勤奋、最可爱的一群人。

浦口县的集市已经非常发达了,原来规划的范围满足不了南来北往的客商,于是,方立便把码头周边的一些百姓迁移到了别处,在那边建起了一个更大的集贸市场。

三镇的小集市也各自有所扩大,还在外城开了一些商业街,以满足商业需求。石桥镇主打了商贸,其他兰集和浦口两镇自然也受惠,开始繁荣起来,尤其是淮河对岸的浦口镇,北边陆路而来的商旅来石桥镇,必先到浦口镇歇脚,然后再渡河,以渡口为中心,形成了一圈商业。

浦口镇渡口旁就是最大的旅店,名叫归乡客栈,这日客栈中来了一伙人投宿,一个老者,一个丫鬟,还有一个小姐,不像商旅倒像是来投亲的。那小姐带着帷帽,看不清样貌,单从身材看应该是个美女。

三人要了两间上房,便在屋里不见出来了,就连饭食都是那老者要到房里去吃的。

傍晚时分,归乡客栈里先后又来了七人,都是进了老者的房间,便没有再出来了。这一反常现场,客栈的老板自然要通报给刘大的人——现在是第一师的人。

第一师的人很快便来到了客栈,敲开了老者的房间,房间里算上老者果然有八人,老者居于上座,其他七人或站或坐的居于下首,这些人似乎在进行着什么仪式。

这次出队带头来也是大寺村的人,名叫王贵,王家族人,仗着自己一身武艺,以前和刘大一帮猎户也是经常进山打猎的,为家里赚些盐钱。所以后来就成了侦查部队的一员,这次刘大换防直溪,他便留了下来,目前是第一师,新三团一营营长,负责浦口镇这边的情报和招兵工作,手下刚刚搜罗了百八十个人。

今天,得到报告便来到了归乡客栈查看。结果屋里的老者不认识,可其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