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为何屯粮(1 / 1)
来来回回,大伙也发觉了,鬼子完全在筹备复仇计划。毕竟鬼子应该没那么抠搜。
过来谈判是华北伪逆自发组织,毕竟袁飞没有船,去不到鬼子本土,可伪军就住在袁飞边上啊。
正在全军都在休整,各支队长政委都闲着,按照袁飞的要求,轮番上阵交涉。
这怎么能睡得着觉,起初伪逆进展顺利,按照一个师一千公两(100kg)的价格,收取“改口费!”
伪逆想着,这潘磊再不要脸最多也就搞40个师出来。就是4吨左右。大伙勒紧裤腰带,还是有的。为了能震住八路,一开始大投入,划得着。
没想到啊,这潘磊不愧是老资历,搬出来一个“小师小团”,一个团700多人,一个师两个团1400多人,给伪军的要钱报表里,番号从52排到了172。
潘磊:“哦~,报应?他有几个师?”
如此一来就是12吨,大概是民国储备的五百分之一(现在大概3000),伪逆本身也是打工仔,一下子凑不齐,鬼子那边也不给钱。
咬着牙凑了7吨,刚运到石家庄,就暴露了位置,被袁飞安排李云龙抢了。
袁飞认为这点黄金虽然很多,但是现在金子没有粮食值钱。本身往南边拨了8吨购买,实际上只花了三吨,多了就不是这个价,而且袁飞连人家面都不见,自然也是不卖。。
往西北送了五吨,解燃眉之急,剩下能换的全部换成了粮食,参考物价半吨1900万公斤粮食。还剩下7吨,能买26600万斤小麦。最少也能养活173万人。加上从南部买到的粮食也能把这个数字凑到200,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是和晋东百姓购买,价格会更低一些。
袁飞之所以急着想要在春耕前结束战斗,主要就是怕耽误种植,现在有新的高产麦种,还有化肥,虽然技术上似乎还差点积累。
毕竟粮食这东西,有个“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培育一个新粮种,多半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袁飞有现成的,也有系统随即“开窍”几个人掌握技术。
但来不及推广,袁飞估计产量能到500每亩就不错了。
现在是42年,第一大事,是饿死了三百万人的豫地大饥荒。
爆发时间在七月左右,也就是粮食成熟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粮种,晋地的盆地小平原,要帮助豫地大平原度过这种难关根本不可能。
一时间,袁飞都带头下去种地了,一直到四月中旬,都是在种地中度过的。
但媒体确是不依不饶,起初还夸奖晋东恐吓伪军收到了15吨黄金,后面发现不对啊,该不会伪军买的就是晋东原地不动。
而与袁飞形成鲜明的对比,旅长在北部越混越好,平绥路占据大半,手甚至都伸到了宁夏。(当时宁夏很大,算是中等面积省份,内蒙西部也在其中,面积和英吉利本土差不多,达到了23万平方公里)
收复了大量失地,值得赞扬,可这个袁飞居然带头种地,着实可恨,刚刚成点气候,就这样了?简直是鼠目寸光!甚至开始有无良媒体带节奏,还起了个“陈、袁第二次彻底决裂”的历史事件名称。
不少媒体直接质问道。
“我不禁要问,八路军晋东部为什么要囤积那么多粮食!居心何在?”
伪军在敌占区大肆宣传。
说什么袁飞现在高筑墙,广积粮,就差最后一步,逻辑上完美的事情,往往是不合理的。
起码现在,外部没人知道袁飞为什么种粮,对内倒是有解释,自己人倒是相信了,确实41年夏秋两季无雨,颗粒无收,已经是最大的预兆,但是现在能正在兜下这事的,只有晋东。
有人,有地,有钱。
时间来到五月,播种已经完成,接下来一边扩军,一边静候即可。
袁飞手握三个出关要隘,相对而言,上等,娘子关出关,中等,出长治走涉县,下等,中条山极其拐角。
对于华北鬼子而言,到了这种规模,有两条好的大路,都是致命的(可以参考之前雍凉政权的两路出击地缘优势)。
苇名在北平重整旗鼓,身份换为了第三军司令。一战三个师团被全歼,一个被打成联队,这是无法容忍的蝗军之耻,现在鬼子还有力量,太平洋也没有太糟糕。
其实苇名也看得明白,在他看来,这是“'最后一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