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玉如意的来历(1 / 2)

加入书签

卢雁依靠在软垫上,惬意地伸了一个懒腰,无比庆幸当初做出的决定。

南下汴州这一趟,有惊无险,收获众多。

最重要的,她解开了和秦牧原之间的心结,两人之间再无芥蒂。

只是,父亲特地留下来的那本诗集,究竟有何深意?

在晋陵县时,她去了诗文中所描述的地方,并没有任何收获。

她取出诗集来,借着窗外的日光,反复翻看着。

看着出现在视野内的雄壮城墙,秦牧原放缓了缰绳。

随他一同南下的钦差一行人,已陆续回京缴旨。就连他写信推荐的聂曜,在年后就到了京城,进入御史台成为一名监察御史。

他离开汴州后去了晋陵县,是为私事。

这次回来,也没有通知任何人,只想着先回王府,第二日便进宫复命。

城门处,依然排着不少进出的百姓。

秦牧原没有直接上前,轮到他时,才亮出王府令牌。

“见过晋王爷!”

验路引士卒的神色顿时变得恭敬,双手将令牌交回。

“晋王爷回京了?”

“是王爷!”

原本排得好好的队伍,立刻骚动起来。

秦牧原不解,拧眉望着人群。

守城门的小将喝了几声,人群才平静下来。

“王爷莫怪,大家伙儿见到您高兴呢!”

汴州是大景朝腹地,天下粮仓。

黄河决堤,影响的不仅仅是汴州的百姓,就是京城的米价也翻了几倍。

多亏秦牧原到得及时,赈灾、剿匪、治水、防疫,一系列施政将损失范围控制到了最小。

同时,正武帝开了备用粮仓,米价在过年时便慢慢回落到正常价格。

老百姓最是淳朴不过,当然会感念晋王的好。

更何况,他还有一位散尽嫁妆去赈灾的王妃。

在这之前,在京城百姓的心中,秦牧原是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有能力却手段冷酷的王爷。

如今,他的名声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原来如此。

秦牧原收好令牌,冲着众人挥了挥手,引起一阵欢呼。

马车内,卢雁依笑了起来。

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前世有着“活阎罗”之称、能止小儿夜啼的晋王爷,如今会成为受欢迎的大善人。

只是,好名声的结果,便是他们在入城时因为热情的百姓几乎寸步难行。

总不能像对待敌人一样,将他们驱赶吧?

秦牧原只好护着马车,缓缓策马而行。

城门处,热闹得仿佛过年。

卢雁依也不急,接过梅染递过来的热茶,一边慢慢喝着,一边摸索着那册她不知道看过多少次的诗集。

忽然,外面不知道是谁撞了一下马车,她手中的茶杯脱手,半杯茶水倾泻而下。

梅染“啊!”的一声,忙掏出手绢替她擦拭。

大半茶水都倒在地上,却仍有一些打湿了卢雁依手里握着的诗集封面,袖口、和裙摆。

气温仍然寒冷,要赶紧擦干才好。

梅染正在擦拭着,卢雁依却一把握住她的手腕,道:“等等!”

她两眼紧紧地盯着诗集蓝底云纹的硬壳封面,只见被水浸湿的地方渐渐褪去了颜色,露出墨迹来。

封面乃装裱而成,里面衬了一层硬壳,就算浸了水,也不该出现墨迹。

卢雁依松开梅染的手,小心翼翼地将最上面一层蓝底云纹揭开,里面那层硬壳上,写着几行字。

这一刻,外面的喧嚣仿佛不存在了。

她屏住呼吸,将这几行字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才取出丝绢,将诗集上剩余的水渍吸干。

父亲留下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他已经查到那柄玉如意的来历,乃是正武元年,为了贺新皇登基,由一块属国朝贡而来的玉石雕琢而成。

正武帝登基后,便将玉如意收入国库。

直到正武帝迎娶崔氏为后,才从国库中取出,作为彩礼送到崔家。

证据确凿,翡翠玉如意正是崔氏所有。

卢雁依毫不怀疑,假如再多给父亲一些时间,他就能查到周睿才是高提辖的后台。

可惜,父亲英年早逝。

她闭了闭眼,按去眼角的湿意。

要不是重活这一遭,她竟不知父亲的死间接和崔氏有关。

周睿为了掩盖他和崔氏通奸的秘密,无所不用其极。

仅仅只是为了消除风险,就能要了一名朝廷命官的性命,目无王法到了极点。

一路缓缓而行,马车总算进了王府二门。

秦牧原翻身下马,伸手将卢雁依从马车上抱下来。

看见她眼眶微微泛着红色,秦牧原一愣,问:“怎么了?”

卢雁依摇摇头,道:“我们进去再说。”

王府里主子就他们两人,伺候的下人却足足有好几百号人。

人多口杂。

别的不提,崔氏赏下来的那几名孺人就还在王府。

他们好几个月不在,府里的人没了约束,如今还不知道是怎样。

进了房,关上门,卢雁依才将诗集从怀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