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卢大人,你搞错了(1 / 2)

加入书签

此时的张籍确实又对郑经的才华有了进一步的认可,但副作用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张籍动了进一步考究郑经的心思。

因为他想知道郑经的才学极限在哪里。

“浪之,既然你说有心编撰教材,那依你看,这教材应该怎么编,具体又该编入哪些内容?”

张籍紧接着又开口了。

别看骆斐才是国子监的祭酒, 可是论才学和名望,以及在儒家的地位,还是张籍要更胜一筹,而编撰教材又事关传播儒家文化和思想,因此张籍主动揽过了此事,并以此来考究郑经的学识。

只是这样一来,反倒更合了郑经的心意。

这一问题对他来说,又没什么难度,假如他想偷懒的话, 完全可以照搬唐宋之后的科举考试范围,只不过他此时却在想,要不要稍稍夹带点私货进去?

似乎有这个必要!

他立即就回道:“依我看,自蒙学之后,士人有必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历史、算术、格物致知等。”

他确实稍稍夹带了一点私货进去,那就是格物致知。

要知道,虽然儒家早就提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在《大学》里就提出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理念,可格物致知这一块,却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从秦汉、唐宋到明清,士子所学的,始终都没有格物致知方面的内容。

这可是郑经所不希望看到的, 因此趁现在他有了参与编撰教材的机会,自然得把这一部分给加进去。

只不过张籍此时关注的重点并不在这一块,而是在儒家经典。

他又问道:“那儒家经典里,又该编入哪些内容呢?”

这一问题对郑经来说就更简单了。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子书,外加《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我将其统称为四书五经,士子学习也可以按这顺序来。”

郑经立即又回道。

并且又趁机稍稍提前将四书五经的概念给规范化了。

要知道,在宋代以前,是没有四书这一概念的,这是因为四书里的《大学》和《中庸》原本是属于《礼记》里的各一篇,到了宋朝之后,才由朱熹从《礼记》里抽出来单独成书。

而四书之所以名为四书,是因为这四本书的作者,分别是曾子、孔子、孟子、子思,因此这四本书又合称为四子书,简称四书。

算起来,这又算是夹带私货了,因此他不得不四子书这一概念来稍稍过度一下。

“哦?你的意思是说,除了《论语》和《孟子》之外,还得先学《礼记》里的《大学》和《中庸》?这又是为何?”

张籍立即又问道。

很显然,后世才规范化的学习顺序,确实让此时的他有些不解。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再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这个问题对郑经来说更为简单,他干脆直接引用了朱熹的解释,然后才说道:“至于五经,相对更为隐晦难懂,因此放后面学更合理。”

张籍微微皱了皱眉。

很显然,郑经的理由还不足以说服他。

这是很正常的。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没有标准的教材可学,但按照习惯,大部分还是先《论语》、《孟子》,后《五经》,甚至再加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

现如今,郑经却要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里单独抽出来,张籍作为儒家守门人,自然有些不乐意。

因此,他立即又说道:“能否具体解释一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郑经又不得不费上一番口舌了。

他先背了一段《大学》里的开篇,这才说道:“之所以要把《大学》放到最前面来学,《大学》着重阐述的是如何来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确立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儒家之道的核心,书中也说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因此,在我看来,《大学》是必须先学的,否则的话,学再多也是白学。”

郑经的解释来了。

而张籍又是赫然,又忍不住感慨:实在是太了不得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大学》是没有被从《礼记》里抽出来的,而《礼记》全文共49篇,总共多达近十万字,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把它给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可现如今,郑经一张嘴就背了很长一大段,既没有停顿,也没有错漏,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能将《礼记》倒背如流?

张籍忍不住如此猜测道。

为了证实这一点,他又问道:“那《中庸》呢?又是何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