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最后的试探(1 / 2)
德王妃确实是看得暗暗心惊。
她原本以为,船上的这些士子,虽然对郑经的才华佩服有加,但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骄傲,真要想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郑经,那一两个,三五个或许有可能,全部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因此,对于郑经的真理社拉成员之事,她一向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听的多,但绝对不发表意见。
她怎么也没想到,船一到扬州,郑经竟然又折腾出了一本《三字经》出来,结果让船上所有的士子都做出了跟随他的选择。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多股势力的联合。
别看这些士子还年轻,暂时还没有步入仕途,可到了这个程度,都已经算得上是各自家族年轻一辈中的中坚人物了,家族对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支持。
而一旦他们成长起来,在仕途上有了好的开始,或在声望上有了不错的影响力,家族对他们的支持力度同样也会加大。
这也就意味着,跟这些年轻士子交好,甚至还能帮到这些士子成长的郑经,同样也有可能获得他们背后家族势力的支持。
这样发展下去,真是不得了!
说句夸张一点的,等他们成长起来之后,若是他们想造反,颠覆大夏朝,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当年大夏朝先祖霸帝起事,最开始仅是获得了吴兴沈氏的支持,后来成规模了才陆续有别的世家的加入,最终却成就了现在的大夏朝。
细思极恐。
那郑经会造反吗?
对于这一点,德王妃并不确定,虽然从目前来看,郑经应该是没这个心思的,但时势变化所造成的意外谁也不敢保证,因此,她觉得自己有必要再跟郑经长谈一次。
一为试探他的心思,看他是否有不该有的野望、反骨。
而来,若是郑经没野望没反骨,那她就更应该好好利用一番这股极具成长潜力的新势力了。
于是,郑经又一次被他请到了她的船舱。
“浪之,再过几日就到了会宁了,你可有何打算?”
老调重弹,一个曾经被她问过的问题又从她嘴里冒了出来。
郑经楞了一下。
他心想,这个问题你不是已经问过我很多遍了吗?
但他还是回道:“真没啥别的打算了,也就是编编书,然后把报纸给办起来。”
这也确实是大实话。
尽管他有乱臣贼子之心,但他也知道,这事急不得,在机会来临之前,他要做的,就是蛰伏,打基础,除此之外,别的任何多余的动作都不要做,否则的话,就会死的很难看。
而所谓的打基础,无非就是赚钱,然后文化思想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不是急于去发展势力,或挖空心思在仕途上往上爬之类的。
基于这一原则,他给自己定的小目标,确实也就是出书、办报,然后就是赚钱。
德王妃却又问道:“除此之外,你就没想过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若是有的话,王爷可以帮你举荐,以免浪费你的大才。”
一记诱饵被她抛了出来。
正常情况下,士子想走仕途,最正规的途径是参加会试,金榜题名,就能得到一个好的前程,基本上是县令起步。
但也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举子在出现官职空缺并且还有人举荐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当官当吏的,像郑经这样的,若是有德王爷举荐,那同样也可以县令起步,或者在朝中某个衙门当个小吏之类的,先积攒资历和人脉。
尤其是后一种情况,不仅能积攒资历和人脉,还不影响他继续参加两年之后的会试。
换做是其他士子,肯定是对此求之不得。
德王爷的推荐,那绝对是仕途捷径啊,不比编书办报之类的强得多?
郑经却摇了摇头:“还是算了,走仕途干些琐事挺浪费时间的,我还是对道更感兴趣,有志于把正确的思想和文化传递给世人。”
德王妃错愕。
对仕途不感兴趣?
这是一心要效仿圣人,走思想传播之道吗?
众所周知,古之圣人,包括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都是无心仕途,几乎都没怎么做过官,而是专心于道。
而现在,郑经竟然也流露出了这样的想法。
很明显,她的试探算是失败了。
她原本以为,失去郑氏支持的郑经,是在对仕途已看不到太大希望的情况下,才无奈选择了往道的方向发力,谁知在她抛出了德王爷这一强力靠山之后,郑经竟然还是不动心。
德王爷是谁?
那可是当今圣上的亲弟弟啊!
有他举荐,不必荥阳郑氏的支持要强得多?
如此看来,他根本就没什么野望,更不用提什么反骨啊!
古之圣人,有谁动过造反的心思?
这下她终于彻底放下心来。
这心一放下,想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了。
在此之前,她原本是没打算跟郑经提已经得罪沈家,沈家欲灭之而后快的事的,毕竟那是她的算计。
可现在,她却打算郑重提醒一下了。
看在郑经一下子又团结了那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