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一个莫得名分的手(1 / 2)

加入书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确实是道家的核心主张,而按照郑经关于道的新定义,那这一主张,十有八九得推倒重来。

也本来就得推倒!

之前郑经在跟诸糅真人论道时,虽然没有明说,但已无数次就此发出了质疑,也说得诸糅真人差点怀疑人生。

当时的诸糅真人都觉得他有毒了。

现在要再推倒一遍也很容易,对郑经来说,只不过是炒剩饭而已,但他这次却不想那么直接了当,而是打算顺便来考究一下顾倾城的学识。

这也是有必要的。

毕竟他暂时还不想把自己的高人身份在顾倾城面前轻易暴露出来。

因此他立即反问道:“倾城兄是怎么理解道家的这一说法的?”

“按我的理解,这一句应该包含有三个层次,一是人之生死,必因于自然;二是人之存续,在顺应自然;三是人之兴盛,在驾驭自然。”

顾倾城倒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郑经立即又赞许地点了点头。

他不得不承认,顾倾城这江南第一才子还真不是浪得虚名,最起码关于道家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已称得上是相当透彻。

是的,道家的这一句,确实包含有三个层次,只可惜就算到了后世,大多数未深入研究的人,对它的理解大多都还停留在第一层次,也就是字面上所理解的意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就相当于人法自然,也就是最好什么都不做吗?

其实不是的。

道家所指的自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变化发展而又日趋平衡的,所以指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自然。

既然是动态平衡的,那人也得跟着变,因此也就有了因于自然、顺应自然、驾驭自然这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就好比道家的无为主张,并不能按字面上的理解,什么都不做,而是得理解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乱作为一样。

从这一点上来说,道家的这一主张还蛮高深的。

那郑经为啥还要推倒它?

原因很简单。

其一,过于含混不清。

不管是关于道的定义本身,还是自然法则,因受当时理解的局限性,都解释得含混不清,极难理解。

自然法则是什么?

按照后世科学的说法,所谓的天地,也就是宇宙,是由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而无边无际的宇宙,所有物质成分都由三种粒子组成:电子,中微子和夸克,以及某些连科学都还未探知的暗物质等神秘存在。

而电子、中微子和夸克又组成了大家所熟悉的原子,并因此有了元素周期表。

原子再组成分子。

分子再组成天地万物。

而天地万物的运转,又遵循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

这才是关于自然法则最为科学的解释。

连法则都没弄清楚,又凭什么去定义道?

定了也只能定得含混不清好吧!

其二,忽略了人本身。

人是什么?

人是天下万物中的一部分,但人与其它物和动物不同的是,就是拥有智慧,这也决定了人必定成为天地间的主宰。

既然人是天地间的主宰,那不管是顺应自然还是驾驭自然,目的都只是让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让人变为自然的附庸。

事实上,到了后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已成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

也就是分开来定义和研究的。

郑经之所以要把天之道和人之道分开来定义的原因就在于此。

只是该怎么来跟顾倾城解释呢?

不解释!

这是郑经的决定。

因此他问道:“那倾城兄觉得这一说法合理吗?”

顾倾城楞了一下后又回道:“不太好说,最起码儒家之人是不太认同的,其它家似乎也不太认同。”

这倒是大实话。

道家的道,若是其它家的人也都认可,那就怪了。

郑经立即又说道:“所以啊,既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那这一主张未必成立不也很正常吗?因此倾城兄应该重点考虑的,是这个道字是不是该重新定义,天之道和人之道是不是得分开。”

这就是他的新决定。

不解释,只留问题,划重点。

原因在于,一旦解释清楚之后,接下来就没得玩了,只有留悬念,顾倾城才会把悬念继续带到其他士子那里去,让他们继续争个不休。

那样一来,他才有更多机会去观察,还有谁是值得拉之人。

不仅如此,新思想这东西,是需要传播的,不管它诞生之初是不是会遇到大面积的反对,都得将它传播出去才行,而在新思想这一点上,已有江南第一才子之名的顾倾城,比包括他在内的任何人都合适。

说白了,他这是要把顾倾城当成新的打手了。

而且还是暂时没有名分的那种。

“这……看来我确实得慎重思索一番的。”

顾倾城迟疑了一下后回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