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济北相袁绍?(1 / 2)
因袁绍对宦官的大清洗,内廷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朝堂诏令以公卿以下子弟为郎官,颇有质子之意。
之后是董卓力主的几个重磅任命:
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位比上公,加一千五百户,董卓转任太尉兼前将军,封郿侯,相比传统的太尉,增加了节传、斧钺、虎贲,加上原本任太傅的袁隗,这三人是上公。
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这两人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公。
关东袁隗、刘虞两个上公,加司徒黄琬;关西董卓一个上公,加司空杨彪。从人数上讲关东还占一点优势。司徒黄琬主管民政、税收、上计等工作,比主管建设水土事的司空杨彪也更有实权。可见董卓虽然在废立等问题上显示出无理和蛮横,表面上依然对世家、名士、重臣尽量表达出善意。
当然,刘虞并不在朝中,无法对雒阳产生足够的影响,袁隗的太傅遇到董卓的太尉,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铁打的董卓、袁隗,流水的三公,董卓才是把持朝政那个--虽然他不太懂。
为了尽量继承何进的政治遗产、取得世族、党人的理解和支持,董卓践行了一早的诺言,请示皇帝后,联合太傅袁隗、司空黄琬、司徒杨彪,正式给陈蕃、窦武等两次党锢之乱的受害者平反,恢复他们的爵位,征辟他们的子孙。
同时,为了给平反者在朝堂留出足够的位置,在袁隗、杨彪、黄琬、周毖、伍琼等人建议下,董卓将一批表现的比较恭敬、颇有威望的朝中名臣,外放地方:如尚书颍川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东莱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名为刺史,官秩皆两千石。
刘备提出想外放青州刺史,因为全国连续大雨,青州黄巾再次复起事,焦和在青州表现的并不好,本来很有希望。但袁隗因为焦和是名士和袁门故吏,立主保留焦和的位置,让刘备大为郁闷。
接着是郡守国相,原兖州刺史乔瑁为东郡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白波贼与于夫罗联兵,侵犯河东,董卓遂以女婿牛辅为河东太守,讨伐之。
此时,刘备退而求其次,请以卢植为带方太守,卢植名声高远、文才武略,董卓担心卢植割据海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于是任命卢植为东莱太守,将原东莱太守袁遗调兖州山阳,山阳太守刘洪调带方。
。。。
大多数官员都是平调动或升职,唯有董卓的红人虎贲中郎将孔融从距离皇帝最近的地方发配到黄巾肆虐的北海,令人费解。
董卓原本对刚正敢说实话孔融极为信重,前几天一件事大大恶化了他们的关系。
为解决财政缺口和军费,董卓将孝灵皇帝西园中的财宝权全部纳入自己麾下,又派御史调查雒阳的达官贵人,有错的都派军队入室搜刮。他手下士卒多从贫穷的地方招募来,见了金钱,眼睛红,见到女人,眼睛绿,往往拔高罪名,抢走数倍数十倍的财货,掠夺美貌女子为妻妾。
蔡邕、孔融都坚决反对,被批评的次数多了,董卓也能严加管教,但多数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弄出人命来都放任。
世家豪族们因此怨声载道,恨之入骨。孔融出生世家,耻于与董卓为伍,申请辞职。
董卓也不喜欢孔融,但袁术都能封赏,何况孔融,于是三公、太傅一起举荐孔融为北海相,改以弟董旻为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属下本有虎贲卫士、虎贲郎官各千余人,虽被袁绍、袁术带走了数百,依然是一只精锐力量。
周毖作为负责选举的尚书和城门校尉伍琼接受荀爽、王允的请拖,向董卓建议:“废立是大事,一般人听了都会惊慌失措,袁绍不识大体,恐惧出奔,其实没有再辅佐史侯的意思。
士大夫辞官不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换一个郡守,其属官不少也会辞职,何况换了皇帝。
袁绍不分青红皂白屠杀宦官是有错,但如果不是他明公也没那么容易进入洛阳,宦官们的财货也没那么容易为明公所得,从这个角度讲,袁绍并无大过。
急着抓袁绍等人,反而容易让他们产生其他心思。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袁家带头收豪杰聚徒众为乱,对明公不满的人就会集结,则山东非国家所有。
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大郡守当,袁绍免了罪,就不会造成大祸患。”
董卓深以为然,于是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邟乡侯。
。。
几天后,
刘备到左中郎将府邸拜会蔡邕:“孔融确实反对董公废帝,董公也因此将之疏远,在内用面貌恭敬、内心怀二的荀爽、何颙等人,在外任命袁绍、袁术等人其实并不明智。”
蔡邕:“你怎么能背后说人家坏话?董公是为了向天下人展现他的胸怀和大度。”
刘备:“孔融之兄虽因为党锢而死,孔融本身却不是党人,而是支持皇权的愚忠之士,这种人嘴巴上说的凶,换了皇帝,一样忠诚于朝廷。
袁绍、袁术不同,他们四世三公,本来官职地位在董公之上,三公指日可待,怎么会满足一个郡守呢?
董公给窦武陈蕃平反,一部分党人或许会投效董公,却也打破了党人执政的未来,袁绍数千宦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