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104(三合一,含7000营养液加更)(3 / 6)

加入书签

涸迹象。吃水勉强还能供应,灌溉就不行了。

卫小四点点头,表示可以理解。

历史上的黄河流域,进入枯水期时,有些支流的水库便会发生枯涸现象,这种事情还不在少数。相比之下长江流域便从未有过,最多仅限于水库缺水。

卫无忧觉得,这还是与两河流域所属的气候条件有关,长江多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而黄河则以温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靠近太行山一带,大旱干涸现象便尤为明显。

见卫无忧似乎并不觉得太过为难,霍光这才多说了几句:“如今,水库干涸没法直接引水灌溉,而河水的水位又不足以用高转筒车调水。按照大司农所说,百姓们是一担一担挑着水,在田间给粮食吊命。

卫小四闻言,肉乎乎的小脸上生出几分凝重和心疼来。

>自古以来,战争和天灾最为难的人便是老百姓。

上位者或许有明君,有贤君,也有千古一帝,但是,怕是很少能有哪个统治者真真切切体会到民生之艰。

卫小四摇摇脑袋,看着上首的刘彻,这回没有再卖萌藏拙:“我听说山区里有一种在小溪岸边筑坑集水的古老装置,盖上盖子,便是一口井。

刘彻从前未曾听过,但只听小家伙描述,也能想象得出。

“这东西叫做‘溪井,其实就是利用了小溪的水线做储备。”小萝卜丁斟酌着用词继续道,“同理,我们现在在洛河水边多处筑坑集水,再利用高转筒车引水入田间,应当能解决一部分灌溉问题。

刘彻有些疑惑:“河水水线吃紧,此举不会叫洛河水枯竭吗?”

卫小四摇摇头:“不会的。”

黄河支流逢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才会有这种可能性,而百年大旱不会是今年这种情况。洛河水的地下水位很安全,卫无忧这才想到借用部分地下水源。

刘彻似乎还在犹疑思考,琢磨半晌,决定叫大司农差人先去重泉,试验在洛河水边造上一处溪井,看看有没有效果再说。

卫小四一说起这些,忍不住打开话匣子:“其实,冬日里的闲田,要尽可能大量储集积雪,以便来年春日大旱时,用这些融化的雪水保泽。

他又道:还有呀,先前在庄子上,陛下已经见过代田法了,可还记得?

刘彻想了想答道:朕记得,将农田分为明和垅,叫为小沟,垅为高高耸起的埂子。

卫无忧:“对,就是它,明垅相间,第一年种在沟里的粮食,第二年就把埂子挖开,将沟填平,反着种庄稼,如此一来,地力增进的同时,还能天然抗旱。

刘彻听得云里雾里,忍不住开玩笑问:“朕看你总往庄子上跑,这都是你自己琢磨的?还是庄内有农务上的高手?

卫无忧笑了笑。

他本来就想给刘彻引荐个人,这一问倒是免得他主动开口了。

/>

说来也巧,这个赵过是自己毛遂自荐来庄子上的。此人尚且年轻力壮,到庄内之后,却是一心沉迷务农,卫无忧都没见过几次面。

后来,有一次在田间碰上一闲聊,听着这人描绘的新式种田法,小萝卜丁越听越迷惑——怎么这么像是代田法?再一问名字,才知道撞上代田法的发明者赵过了。

赵过对粮食耕种和产量的理解,完全就是卫无忧最需要的志同道合的队友。

历史上,这位直到武帝末年时期,才被任用为治粟都尉,专管生产军粮相关事宜。这一回,他希望赵过能早些为大汉派上用场。

刘彻果真对赵过产生了兴趣,原本打算从小无忧身边把人要来,放在朝中做些事情。但想起今晨大司农那番无耻发言,皇帝陛下又临时改了主意:“就叫他跟着你吧。”

猪猪陛下说完,意味深长看了小萝卜丁一眼。朕可是发现了,跟着你才能做实事。卫无忧:……

抗旱灌溉的事情,很快就交给下头的人去做了。

卫无忧在洛河沿岸多处开设“溪井”的举措进展很顺利。

匠奴们在河水边凿上深坑,坑的四壁用石块和松木垒砌成“井”字形,以松木做梁柱,开朝向河水饿开口处用木石覆盖,防止河沙淤积。

因为溪井水深,这时候再架设水车,便可以进行取水灌溉了。

不过,这一举措也仅仅是为靠近河岸边的农田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偏远处的旱地,还是需要老百姓自己挑水。

只不过水源不再短缺了。

知道这些事情之后,皇帝陛下似乎终于从沉迷征战的爽感中拔头出来。他坐在未央宫沉思了一

夜,第二日早朝,便下命朝臣们集思广益,想想如何能更好地利用洛河水。

这事儿不设限,按照刘彻的意思,只要你能想出辙,你就是这项目老大。

没过几日,有个叫做庄熊罴的人上书,建议开渠引洛水入田间灌溉。此举是个大工程啊,朝臣们提起又要花银子,瞧着都有些不乐意。

刘彻哼笑一声,又甩出一份万民请愿书:“看看吧,这是怀德、重泉两地的百姓上书,他们愿意亲自开挖一条渠,引洛水灌溉重泉以东的地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