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秦赵议和,质子秦异人(3 / 7)

加入书签

非完全的和平。

试探性的争斗也有过好几次。

不过每一次都是浅尝即止,没有打起来。

最大的一次冲突,也只是张辽试探性地对赵国发动了一次进攻,双方加起来出动的兵力都不到五万人。

在廉颇严密的防御之下,张辽没能占到太大的便宜,很干脆地放弃了进攻,撤回长平。

本想趁着秦、赵大战的机会占点便宜。

但廉颇的防守实在太强,没有给张辽半点机会。

既然占不到便宜,自然是要立即撤军,免得陷入泥潭之中。

除了张辽之外。

张郃和楚国、吕蒙和齐国之间,也都有过几次试探性的交手,但也就仅此而已,都没能真正打起来。

楚国在垂沙之战中的损失惨重,至今都没能恢复元气。

齐国的主要注意力在燕国、宋国身上,也没有太多心思盯着中原。

在历史上,齐湣王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垂沙之战四国伐楚,楚国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函谷关之战五国攻秦,秦国同样大败,险些丢掉了函谷关。

所幸樗里疾临危受命,大破韩、赵,瓦解了五国联盟,这才为秦国挽回了些许的损失。

而后,在齐湣王的主持下,齐国又打残了燕国,吞并宋国。

但可惜,也正是因为树敌太多,最终引来了五国伐齐,损失惨重。

这个时期,齐湣王已经和燕国打了一次,主要精力都放在宋国身上。

宋国不敢面对强大的齐国,四处派人救援。

但可惜的是,愿意出手帮助他们的人几乎没有,最多只是口头上表示一下支持。

甚至于,赵国还打算拉上秦霄一起,和齐国一同瓜分宋国。

作为战国七雄之外唯一一个弱小国家,宋国的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反正早晚都要灭国,为什么不插一手,捞点好处呢?

若是宋国全部都被齐国吞并,对其它国家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一个过于强大的齐国,不符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

赵王的使者早已到了洛京,想要联合秦霄出兵宋国,抢占一部分好处。

秦霄也有些心动。

主要是灭掉宋国之后,能够触发【征战四方】的特性加成,增加一些属性。

不过,犹豫了一阵,秦霄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主要是另一件事,要牵扯秦霄大量的精力。

经过了五年的漫长大战,秦、赵两国都已经不愿意再打下去。

赵国占据了河东之地数十座城池,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黄河一步。

秦军以少梁为依托,想要反击,却也很难起到什么成效。

这个时期的赵国,刚刚完成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不久,又有廉颇、赵奢两位顶尖名将,军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甚至比起巅峰时期的秦国来说,也没有弱太多。

再加上秦国在灭周之战中损失惨重,一时没有恢复元气,被赵国占了不少便宜也是正常。

这几年来,秦国倒是慢慢恢复了一些实力,但赵国的先发优势太大了,秦国想要夺回河东之地,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到的。

打了五年,秦、赵两国消耗都很大,需要时间重新积蓄国力。

这种情况下,秦、赵两国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便能促成议和。

而这个“契机”,恰好,也是秦霄期待已久的。

在大军的护送下,郭嘉代表秦霄出使秦国,很快便带回来一个消息。

秦昭襄王嬴稷同意与秦霄会面,地点则是在安邑。

安邑是魏国旧都,如今属于秦国,但距离洛京很近,周围视野开阔,没有适合布置伏兵的地方。

从这个地点来看,嬴稷显然是将秦霄当做一方诸侯来对待了。

战国时期的传统,诸侯会盟,地点要么在两国边境附近,要么就在第三方国家。

毕竟大家互相都不信任,我去你的地盘上,被你派大军抓起来威胁怎么办?

谁都不信任谁,那就只能在边境见面了。

而且这个会面的地点也有讲究,必须要一望无际,视野开阔,不能有复杂的地形,以免有人提前设下伏兵。

同时,会面的时候,双方都只会携带少量护卫,人数需大致相当,大军也不得靠近,以示诚意。

仅仅只从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之中,就可以感受到战国诸侯之间那股浓浓的不信任感。

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这,便是战国。

秦昭襄王十九年。

秦霄如约来到安邑以东五十里的平原上,与秦昭襄王嬴稷会盟。

会盟的地点提前布置完毕,在旷野上搭建起了一座凉亭模样的建筑,摆好案几、美酒和干果。

除了贴身的十名随从之外,两人的亲军都停留在百米之外互相戒备。

而更远处,三里之外,则是黑压压的大军。

两军对峙,双方的“王”,则是在两军之间饮酒畅谈,看上去颇有一副指点江山的气势。

“秦王!”

秦霄入座,对嬴稷象征性地拱了拱手,以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