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三道圣旨(6 / 6)

加入书签

贬为奴隶。

当然,对于一些强者,特权还是有的,只是名义上是奴隶,实际上没有人会真的把他们当成奴隶。

但,顶着一个奴隶的身份,终归是不太好听。

几乎每一个归降的人,都想要尽快立下足够的功劳,赎回自己的自由。

岳飞这个理由有些怪异,不过秦霄倒也没多说什么,直接同意了他的要求。

“具体的安排方面,就这么定了。岳飞,你现在就去挑选人手,准备出征!”

秦霄拍了拍桌子,下令道:“商鞅,李儒,你们两人,务必要保证后勤不出任何问题!”

“末将遵令!”

“鞅,领命!”

“臣遵命!”

众人纷纷领命告辞,各自去忙碌自己的工作。

在秦霄的一道命令之下,整个关中,像是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大量的战争物资被运送到长安郊外的工坊区,制成兵粮丸、棉衣、兵器铠甲等军需物资,打包装车。

数以十万计的壮丁被秦霄召唤出来,押运着海量的物资,组成庞大的车马队伍,向西方的“散关”行进。

岳飞迅速将出征的兵丁挑选出来。

八万骑兵全部带走,这是应对凉州铁骑的主力。

剩余的十二万人,全部出自【背嵬军】精锐,这也是岳飞用的最顺手的一支部队。

岳飞并没有按照秦霄给出的最高“上限”,挑满五万重装步兵,而是仅仅只带了三万人,其中一半重盾手,一半长枪兵。

这也是结阵抵御骑兵冲击最重要的力量。

重盾加上长枪的密集阵列,在同等水准下,同等数量的重装骑兵都未必能冲得开这道防御阵线。

至于轻骑兵,若是敢来冲阵,完全就是白给,来多少死多少。

可能唯一的弱点,就是机动性太差了,只适合打阵地战。

剩余的九万轻装步兵,岳飞选择了四万步弓手和五万长枪兵的组合。

虽然轻装长枪兵在防御冲击方面远远不如重装长枪步兵,但要防备轻骑兵的突袭却还是足够的。

再加上步弓手的远程攻击,即便是偏向于被动防御的战术,也能给敌方的骑兵部队造成非常大的打击。

经过多次征战,秦霄对军事已经不再像一开始那样近乎一无所知,已经有了一定的眼光。

看到岳飞选择的兵种搭配,秦霄已经知道了他的战术思路,是以稳妥防守为主,层层推进的打法。

这样的战术,进攻的速度必然快不起来,但却胜在一个“稳”字。

留守关中的二十五万大军,被秦霄分成两个部分。

李傕、郭汜两人带领最精锐的十万大军驻守函谷关,包括岳飞没有带走的全部重装步兵,都留在了这道最重要的防线。

其余十五万二线部队,则是在南、北各处关隘,以及关中各处重要的郡城、县城布防,分散了出去。

九月十一日,进入副本大半年的时间,秦霄在彻底平定关中足足将近两个月后,终于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岳飞作为主帅,率大军出征大散关,目标直指西凉之地!

就在岳飞出征前夕,在秦霄的授意下,由司徒王允主笔,以汉献帝名义发布的三道“圣旨”,也在同一时间传诏天下。

其一,奉君令以讨伐不臣的《讨凉州檄》。

名义上,以韩遂、马腾“不敬君令”为由,“奉旨”讨伐凉州,也算是给秦霄侵略凉州的行动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其二,正式通过“官方”宣布董卓死亡,诉斥其暴行,以及赦免部分被董卓“裹挟”的文武官员的敕命书。

这一份敕命其实更多是象征性的意义,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仅仅只是官方定性了董卓的暴虐行径,以及免除了一部分“董卓党羽”的罪责,以免未来有人拿这个当借口来攻击李儒、贾诩等人。

至于外逃出去的吕布之流,就属于顺带着混了些好处罢了。

最重要的,却是第三份圣旨,乃是以汉献帝名义发布的《招贤令》。

以董卓乱政、朝堂官员损失惨重为借口,邀天下贤才“入京”,为匡扶汉室而出力。

当然,这只是名义上。

实际上,真要有什么“贤才”入京,就会发现,他们效命的对象并非是汉室,而是秦霄。

能看透这一点的人其实不少,一些消息灵通之辈,早就知道关中处于秦侯秦霄的控制之下了。

但总不免有人消息不够灵通,就此“入局”的。

另外,也免不了有人明知是“陷阱”,也依然会为了光复汉室这个梦想,而硬着头皮往里跳的。

秦霄将大笔资源投入出去,再加上有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推波助澜,三道“圣旨”很快便传遍天下。

冀州城内,一名文士看到了张贴在衙门外布告栏上的《招贤令》

,不由露出沉思之色。

站在原地踟蹰片刻,文士立即转身离开,步履匆忙而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