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辅政大臣商鞅(2 / 3)
的事情先交给你。大小事务,一律按照先行的成例来处理。至于法度确立,不能一蹴而就,要慢慢来,一条一条的加,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秦霄追求的是稳定。
虽然发展速度很重要,但稳定却更重要。
大刀阔斧的改革,说起来容易,但万一出了问题,绝不可能是小事。
涉及数十万,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达到百万级别人口的生计,必须要小心翼翼。
商鞅点点头,迟疑了片刻,又说道:“主公的意思,鞅明白。只是……鞅认为,眼下有两件事,已经是非改不可了。”
“两件事?”秦霄有些疑惑,问道:“你直说吧,哪两件?”
“其一,律法过于简单。领地内的治安大体良好,但小偷小摸的事情并未断绝,作奸犯科之事偶尔也会发生。一些情况分明的案例,倒也容易判决。但有一些案例,情况却要复杂一些,现有的律法并不适用。”
商鞅很不客气,直言不讳道:“比如前几天有一个案子,有人纵马撞伤了一女子,该女子的丈夫气不过,将纵马之人打伤。按照领地律法,纵马者要罚,打人者也要处以杖刑。但按照情理来讲,打人虽然不对,但毕竟事出有因,免于处罚固然不可,然而这杖刑,却未免有些过了。修订律法的目的,便在于要明确‘因’、‘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概论之。”
秦霄明白了商鞅的意思,思索片刻,觉得确实如商鞅所说,领地的法律,确实太过于简单了。
重新修订律法,确实是有必要的。
但要说急,也没有商鞅所说的那么迫不及待。
想了一会,秦霄觉得,还是不要打击了商鞅的积极性。
在这件事上,还是要给予一定支持的。
“我知道你精通刑名,律法完善的事,就交给你了。但切记两点。第一,修订律法可以,但不能懈怠了政务。如今事情繁多,下边的人能力有限,我又分身乏术,你得帮我撑起这个担子。”
秦霄开口道:“第二,修订律法的原则,必须确保简洁明了。不是所有人都精通刑名,要让百姓易于理解,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如果违反,会有什么后果。不要搞的太过复杂,让人难以理解。”
这算是给商鞅加了一些限制,确保整个领地的运转,依旧是在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去。
商鞅思索片刻,点头答应下来,说道:“鞅谨记主公教诲,不会耽误了政务。修订完成之后,鞅会先拿出章程来,请主公过目。”
虽说是有些限制,但终归是给了商鞅足够的施展空间。
商鞅最在意的,或者说最想发扬光大的,便是法家思想。
其中的根本一点,就在于律法的制订和执行。
只要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受到一些限制,倒也不算什么。
“你刚才说有两件事。”秦霄又问道:“一件是修订法律,这第二件事,是什么?”
商鞅想了一会,组织了一下语言,试探着问道:“不知主公打算用何种学说治理领地?是法家?儒家?兵家?亦或其它学说?”
战国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
这个“争”,不仅仅只是七国之间的领土政权之争。
同时,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
如果说三皇五帝奠定了华夏文明的血脉源头的话。
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则是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精神”。
作为法家学说的创始者之一,商鞅无疑是希望,自己的法家理念,能够成为一国之根本,并带领国家走向强盛。
问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想要说服秦霄重用法家了。
在商鞅看来,秦霄既然看重自己,自然也会对法家有所好感,说服的难度大大降低。
不过……
秦霄带着疑惑,反问道:“为什么一定要用某一家的理念?”
“这……”
商鞅语塞,似乎是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只是下意识地为自己的法家理念争取地位。
“法家,我会用。儒家、兵家、墨家,甚至是杂家、道家,只要有用,我也都会用。”
秦霄很干脆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么说吧,我是个实用主义者,不相信什么理论,我不在乎我领地上奉行的是什么学派的理论,只要有价值,我就会用它。”
商鞅有些难以理解秦霄的话,疑惑道:“若是如此,岂不会产生矛盾?比如两个大臣,一重法家,一重儒家,若是产生冲突,该听谁的?”
“自然是听我的。”
秦霄接过话题,组织了一下语言,很认真地说道:“你所处的时代比较早,或许不能理解。就我所知道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未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保证国家长盛不衰。也没有任何一种规矩可以一成不变,沿用至天荒地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是最重要的事,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从先秦起,长达两千多年,不单单是华夏,放眼全球的历史,也没有哪一种制度可以称得上完美。
时间一久,各种各样的缺点总会冒出来。
如何灵活变通,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事。
而不是拍脑袋想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