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立场交驳(2 / 3)
白太师在此,要回答上述疑问,也就只能拿得出这番话作为最佳解释了!
而寅伯当然听明白了大部分意思,不禁是下意识间眉头微锁,在高夫子的话语间是胸中怒意渐生,眼中甚至有是杀意流露。
他不惧与墨家完全对立,也巴不得墨家归顺合作。
然照如此般表面虚与委蛇、推诿责任,卸去罪名,实际上站到了他对立面的阴阳举措…
令他这个向来只善正面胜敌的将军,只有是愈发郁积愠怒,无处可发!
然而,高丹此时的妙诀操作,还并未结束——
随即,只见他的目光与言语对象、开始转移到了在场余众权贵身上,如此,便又使得寅伯无法贸然打断、多胜他一步了:
“诸位,正如寅伯所言,墨家早已通过当日屈杉的冒犯之举、知悉过了太师之计,那么接下来,我便与诸位复述一遍。”
“此计仅有卅二言,排比规整,简洁明了。”
接着,高丹便轻松背出了师侄屈杉也曾当众背过的那卅二字出来,“严明军纪,巩固军心。南联未墨,东抵炎宣。缓图东进,远交近攻。尊奉天子,遂可称霸!”
话音落毕,在场余众旋即展开了细声议论…
现场气势,更是逐渐从围绕寅伯为中心,变为了对他的指摘甚至是谴责,愈发陷他于不利…
而毫无疑问的是,这突然公布的、连他寅伯本人都从未明说出过的太师之计,是当众带给他的沉痛一击!
这回,几乎是不必再多赘言,以期走进什么转场、渲染、煽动等繁琐步骤,便令在场两国权贵都顿时清楚了寅伯今日汇聚众人的意图所在。
这一击,直接反令他寅伯陷入了被动!
待气氛酝酿了一阵后,高丹便在寅伯敌意的眼神中继续了发言。
“前八字与后十六字,诸位都是读书人,该都无甚异议了吧?仍如寅伯所说,核心要义正是当中的十六字。”
“南联未墨,东抵炎宣。”
高丹接着解读着说道,“东抵炎宣也不必说,炎国、宣国已足够强大,其西境与乐国接壤处又皆有富饶土地,一旦取得,便是强弱倒逆、攻守之势异也。这点实在直白得甚至无需太师指出,就连寅伯自己也早在三年前便已尝试过了。”
“那么最终,便是回到了‘南联未墨’四字上。”
“可太师既知悉墨家与未国情况,又岂可能点拨寅伯,去招犯本无心涉足战火的我两家,要我两家放弃已有的安宁生活,去给天下百姓带来流离战火,而只为他寅伯建立功业呢?”
“这…就不再像是个纵横名师的神策了吧?”
高丹故意引导并试问到了最后、便终于转看回向了寅伯去,“所以,是否只是那位代表着黎王室立场、要为七国万方黎民负责的太师,为保天下安宁,而提出的一条…敷衍、愚弄寅伯的谎言呢?”
说罢,高丹便再深呼吸了道后,朝着寅伯恭敬一揖,便转身大踏步回了座位。随后一抬衣摆,动作大气的跽坐下去。
此刻,终于脱困的高丹,自己也长舒了口气出来。
虽完全逆转了形势,可自始至终,未能从实力上全方位碾压对方还是令他紧张无比的。
到了这时,就连这番大开大合的结束动作,在寅伯眼中都已视作“挑衅”。
而这段“添油加醋”,更使得在场余众立场,除那些自己城里住着“邘家军”的纯粹附庸外、是皆更倾于倒向寅伯的对立面了。
若寅伯不能这时重新掌握局面,那么…今日这场由他自己发起的聚会,将反变为揭露他用心与预示他行径的危机。
说是只要朝堂势力在此,便能将他直接逮捕问罪,也毫不夸张!
而在众目注视中,只见寅伯仍站在中央,昂首闭目思虑了许久后,终于也深吸一口气、叹出来罢,环望一圈,最终看回向了高丹去。
看似是已想好对策…就要展开自己回合的反击了!
“高夫子…这些话可就见外了。”
寅伯叹声道罢,两手背去身后、开始说道,“适才不是也说过嘛…我向太师问计在先,太师对我支助在后,那么…以他白真的心机与思虑,他岂会料不到我将去找墨家呢?”
“而高夫子所言,白真会为万方黎民负责、而力保天下安宁,这倒是不准确,甚至可说…是完全相反了。”
“在场诸位皆知,黎太师白真,他自得位掌权以来,一切行事…其实皆只为黎王室考虑而已。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的,都是削弱七国国力,提升王室地位,恢复黎武王霸权,这才是众所目睹、无可辩驳的。”
“是故,他对我献计…不论受迫与否,都不可能是真为乐国考虑,而自然是指望着能借此机,利用我们王上的狭隘私心,使我乐国内部如今日般…自耗权势,徒生分裂之端的。”
“所以据我猜测,他便紧接其后联系到了墨家,这才使墨家能先发制‘我’,最终使我邘意、临蓟朝堂和墨家,三方是无一处得好的。”
寅伯神情冷漠的摇摇头道。
“最终…便是只有他白真赢了,此等类事在之前二十余年,诸位也不少见吧?”
他的反击,是将对准自己的矛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