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 享受其中(2 / 2)

加入书签

斜线,朝着费德勒的反手位飞行过去。

落点,在发球区底线附近,基本相当于一个半场球。

所以,费德勒肯定不会错过机会,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这都是费德勒上前压迫的机会。

眼花缭乱的脚步跟进足够及时,甚至依靠连续小碎步的移动,从反手转移到正手——cascoo.net

侧身正手进攻。

这也意味着,费德勒准备发力了。

那么,直线?还是斜线?

以费德勒的能力,直线和斜线都没有问题,他可以任意选择。

高文快速判断了一下自己的站位,完成接球之后,他的脚步就留在球场中央,保持轻盈,准备防守。

但整体而言,反手位是空档,球场更加空旷;再加上自己接发球的移动惯性是正手,急停急转防守反手位肯定更加困难。

也就是说,瞄准高文的反手进攻,应该是符合常理的选择。

问题就在于,费德勒会选择“常理”吗?

亦或者说,打破常理?

一停!一跳!

高文朝着自己反手位晃动一下,但虚晃一枪,身体又回到原本的位置,继续保持机动状态。

然后——

直线!

就是这一点点欺骗与布局的时间,费德勒已经完成击球,他选择了直线,出人意料地打破惯性思维。

高文,逮了一个正着。

一个横向大跨步。

正手,早早引拍。

但是!

又快又重!

尽管费德勒没有能够完全发力,但正手的犀利依旧通过球质展现出来,如同炮弹一般朝着高文冲撞过来。

其实,费德勒没有完全把线路打开,回球落点落在高文右侧半场的中间位置,但他保证了击球质量。

高文一个跨步就能够完成触球,但回球的时候却能够感受到球拍传递过来的压力。

抖抖抖!

抖抖抖!

甚至,还有强烈上旋,正在剧烈撞击着拍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