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诸葛的猜测(1 / 2)
徐州。阳都。诸葛氏府邸。
诸葛玄脸上洋溢着期待与温煦之色,目光烁烁地望着聪明睿智的诸葛亮。
“亮儿,你且说说,曹豹有何用意?”
诸葛亮稍稍坐正身子,眼眸中闪过一抹与年龄很不相符的自信与干练,整理了一番说辞,缓缓说出自己的想法。
“曹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挑起陶使君与琅琊相二虎相争。”
诸葛亮年岁虽小,却应答不乱,进退守礼。
诸葛瑾眉头蹙了蹙眉,他也知道曹豹提出以琅琊国为重新登记人口的试点,没有安好心。
“若按照先易后难的做事方式,选东海郡都不该选琅琊国!”
琅琊国王刘容不是个软柿子。
琅琊国相阴德,更是背景强大,是南阳阴家的人,光武帝皇后阴丽华的族中后人。
诸葛瑾摇摇头,徐州人都知道,无论是刘容,还是阴德,皆非善茬,作为一州刺史的陶谦,自然也心知肚明,定然能看出曹豹包藏祸心。
“可,这对曹豹又有何好处呢?”
诸葛瑾喃喃自语,似在自我思考,又似在询问幼弟诸葛亮。
诸葛亮望了一眼大哥诸葛瑾,替他解释了一句。
“曹豹自然有好处,不但报复了陶使君,还可使陶使君以后更加依赖他、离不开他曹氏!”
诸葛均年龄尚幼,还勘不破这其中的弯弯绕,于是出声忙问其故。
“二哥,是陶使君做了对不起曹豹的事情吗?”
诸葛玄暗暗摇摇头,这里面已不存在谁对不起谁的事,涉及的是权威之争。
“或许,这是生存之争!”
或许是年龄的关系,诸葛亮很喜欢诸葛均这个弟弟,反倒与诸葛瑾的关系一般。
如今诸葛均有所疑,诸葛亮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陶使君拜流亡徐州的泰山人臧霸为骑都尉,募兵三千,这是在削弱兵曹从事曹豹的兵权。”
诸葛均挠挠头,还是想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曹豹不是兵曹从事吗?他可以反对呀!”
这次,不待诸葛亮解释,诸葛瑾回答了诸葛均的疑惑。
“拜臧霸为骑都尉募兵,是治中从事王朗提出的!”
“而且,徐州别驾糜竺,也同意了王朗的提议。”
“徐州郡国从事赵昱,也没有反对这个建议!”
诸葛瑾看了身旁若有所思的叔父诸葛玄一眼,继续说出自己的猜想。
既为诸葛均解释疑惑,又存心佐证自己思考正确与否的意味。
“如今,陶使君的二儿子济南侯陶应崭露头角,糜氏欲与其联姻,原本四方共治徐州的平衡局面就被打破,所以,曹氏要报复!”
听了大哥的一番解释,诸葛均豁然大悟,小脑袋频点。
“三家赞同,曹豹自然没有反对的余地了!”
能生在诸葛家的这几人,都有着超乎常人的聪颖,诸葛均虽然年龄小,但脑瓜子同样运转灵敏,很快就又产生了新的疑惑。
“既然是徐州四大世家共治,这个平衡局面,为何王朗要打破呢?”
诸葛玄宠溺地瞅了瞅最小的侄儿诸葛均,对其未来,也暗暗生出期待。
“莫看曹氏、糜氏、王氏、赵氏四家共治徐州,但其实他们心里谁也不服谁,都想着为自己的家族多争取些利益和权势。”
“王朗之所以要推荐臧霸募兵,是担心危机来时,曹豹靠不住,让自家利益受损,有了臧霸,就多一份保障。”
诸葛玄的话,瞬间让诸葛均心中的疑惑消散。
“王朗的建议,除了曹氏,都会受益,所以他们一致同意了!”
诸葛亮又出声补充了一句。
“一旦徐州不安稳,因此而动兵,则必然进一步牵动四大世家在徐州的利益平衡。”
“有臧霸在,若曹豹不愿意出兵,或者出兵不力,陶使君在调兵遣将时,军中的要职就很容易被其他家族的人乘机占据。”
“这样一来,曹氏在徐州的筹码就会相对削弱!”
诸葛瑾豁然,诸葛亮这般一分析,他就明白挑起陶谦与琅琊的争端,对他曹豹的好处在哪里了。
“曹豹料定陶徐州在琅琊国占不到便宜,或者会半途而废,但无论是何种结果,陶徐州的威望都会因此而受损!”
“到那时,为了让自己刺史之位坐得安稳,陶徐州就不得不重新维持过去的平衡,这样,曹氏在徐州的利益就会重新得到巩固!”
对大哥的明悟,诸葛亮点点头,却又摇摇头,神情有些犹疑不定。
“亮儿,你还有何想法,一并说出来,让叔父听听!”
诸葛玄见侄儿诸葛亮欲言又止,便鼓励他继续说出见解。
“这里都是自家人,亮儿莫要有所顾忌,即便说错,也没关系。”
有了诸葛玄的鼓励,诸葛亮便不再犹豫,又说出自己对此事更深一层的看法。
“侄儿是在想,陶使君在琅琊重新登记人口,丈量土地,是仅仅为了税收和曹氏吗?”
随着诸葛亮话落,诸葛玄慢慢坐直了身体,目光骇然地望着诸葛亮,内心翻江倒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