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漳水畔之战(1 / 2)
漳水河畔。
一路急奔,大约过了一刻钟,陶应与田豫率领的两百多玄甲军骑兵来到了漳水河边。
“杀……”
“铛铛……”
“呃啊……”
“唏律律……”
对岸尘土漫天,裹夹着喊杀声、金属碰撞声,还有人马的惨叫与嘶鸣声,不绝于耳。
横亘在漳水上的渡桥无人防守,也容不得陶应再多想,他毫不迟疑,径直杀过了漳水渡桥。
“国让,尽量往颜文恒身边靠拢,助其杀散乌桓叛军后,立即过河,不可恋战!”
知道自己是个弱鸡,想救颜良,还得靠这些历史名人,他能保住性命,不拖后腿就不错了。
“诺!”
田豫毫不犹豫,率先越过陶应,朝着喊杀声最激烈的区域杀奔而去。
陶应现在唯一的胆气,就靠着手中的唐刀之利,胯下的双马镫和马蹄铁,这也是他敢与乌桓人叫板的底气。
说到杀人,陶应真正一路所斩杀的乌桓叛军,两只手估计能数过来。
……
漳水北岸,原本浑身浴血,已是强弩之末的颜良,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片喊杀声,豁然回头,便见陶应、田豫及数百玄甲军冲过漳水渡桥,朝乌桓大军杀奔而来。
“主公来了!”
颜良顿时精神大振,手中的大刀再次恢复它本有的凶猛与犀利。
“玄甲军的勇士们,主公来了,我们的援军来了!”
“杀!”
本已抱着杀身成仁的玄甲军士卒,一听来了援军,顿时如打鸡血,回光返照般再次抖擞精神,奋力与乌桓叛军厮杀起来。
“杀……”
颜良的怒吼声,玄甲军突然振奋且夹杂着喜悦的喊杀声,不仅引起了乌桓叛军的骚动,还吸引了战阵中奋力拼杀的一员白马白袍小将的目光。
他又将一名乌桓骑兵刺落马下,趁着间隙,回头扫视一眼。
“泰山军!”
这支骑兵,虽然旌旗中有“汉”字旗,但身穿黑衣黑甲,配着统一的怪异长刀,装备与处在战阵中的汉军一般无二,却与大汉其它地方的汉军明显不同,十分精良。
“泰山军,果真雄壮!”
……
就在白袍小将抽空打量玄甲军援兵的同时,陶应已冲入阵中,挥动手中的唐刀,瞅准机会就给乌桓人来一下。
四处游走,又不脱离大队玄甲军,远远看上去,陶应杀得游刃有余。
又向前拼杀了一段距离,陶应忽然瞥见不远处,有一员未披盔甲、衣衫血迹斑斑的白袍小将,犹如猛虎入羊群,大杀四方,十分骁勇。
小将手中的一柄点钢亮银枪,犹如出水的游龙,上下翻飞,凡是挨到长枪的乌桓骑兵,纷纷坠马。
“嗯?这人是谁,怎未曾见过?”
虽然离得稍远,但陶应能从小将的身上感受到那股浩然正气。
“噗……”
“呃啊……”
就在陶应打量的短短几息间,白袍小将已连番出手,枪挑数人。
“手速太快了,好枪法!”
*友-们一&^起互~
陶应愣是没有瞅清白袍小将出枪的姿势与手法,只看到了一片模糊的枪影,就听到一声声惨叫,一个个乌桓叛军不是落马,就是被捅了个透心凉。
“又是一个杀神啊!”
陶应被白衣小将的身手震撼到了。
“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身手,想必绝非无名之辈吧!”
陶应一时也想不到此人是谁,一边应付乌桓骑兵,又一边暗暗留神白袍小将的出枪姿态。
“战力堪比颜良,这里是冀州,莫非他是赵云?”
一道念头闪过,陶应心中猛然一动,第一时间想到了此人会不会是赵云。
“‘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与罗大师的描述似乎有点吻合,又似乎有点差距,高大是高大,却没有哥帅啊!”
正在对号入座的陶应,一时忘记了自己身处战场,稍稍分神,危险已降临他的头上。
一名乌桓叛军已瞅了陶应多时,见陶应驰援白衣战将,时不时偷袭战友,心中恼怒,抡起手中的长刀,直奔陶应扑来。
“死!”
待陶应发现时,已经有些来不及应付了,眼睁睁瞅着乌桓人的长刀朝他头颅劈落。
“哥命休矣!虞姬,哥来了!”
即便如此,陶应也没有放弃临死前拉一个垫背的想法,若两个更好,路上可以斗地主。
“既然你想将哥当柴劈,哥就给你串个羊肉串!”
陶应目光泛起一抹狠戾,也不顾头顶落下的刀,持刀猛然朝乌桓人的胸腹捅去。
“小心!”
“铛!”
“唏律律……”
————
武遂县境。
“伦直,你是反对南下,还是反对投汉?”
郝次帅目光凛然地掠过伦直,一边沉声问他,一边环视留下来的邑落部众。
“投汉是对的,但此时南下不妥。”
只有十七八岁的伦直,本是辽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