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钢铁革命(1 / 2)
兖州。泰山郡。牟县。
视察了矿场,陶应带着颜良,在尹礼的陪同下,一路来到牟县城外一处四面环山处,这里是按照陶应要求选的一处隐秘之地,作为陶应的炼钢基地和兵器制造基地。
炼铁的高炉已经做好,一共有二十个炉膛,大同小异,但却各有特点,是二十位冶炼师傅融合陶应提供的方法,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指挥人修建起来的。
陶应作为一郡之守,他要做事,那显然是官方的,自然不会小家子气,怎么也得比民间的冶炼作坊要大得多。
陶应看了看这些高炉,根据后世的一些经验,在密封方面又做了要求。
这个时代炼铁一般都是用木炭,之所以不用煤,或许是尚未发现煤的好处,或许是因煤矿、铁矿多硫,铁要是加入了硫元素就会非常脆,炼制的基本上都是废铁,所以大家情愿用昂贵的木炭炼铁,也不用煤炭。
但脱硫对陶应说来根本不是秘密,加石灰石就可以了。
再说,这可是后世的莱芜、新泰地区,遍地都是煤,若不利用,才是傻子。
陶应将此方负责每一处炼钢炉的二十位负责人叫到一起,给他们讲解了一些灌钢的技术。
这些人都是原散布在泰山郡各处的黄巾流寇,因有一技之长,才被选中带到这里,为的就是专门替陶应制作兵器。
一郡太守亲自给他们讲解炼钢技术,这些冶炼师傅个个可是受宠若惊,学得非常细心。
其实陶应也只是懂得一个大概原理,不过这些人的脑补非常快,其聪明才智,让陶应很是佩服。
讲解完毕之后,陶应让铁匠们试一试,还真被他们用煤炭炼出铁水,品质还不错,震惊地一帮大龄铁匠们都想要拜陶应为师了。
三天之后,一柄崭新的佩剑送到了陶应手中。
“郡守,这是我们经过七次改进之后,铸造出来的新剑,正如郡守所说,柔中带刚,轻巧而且锋利,堪比宝剑!请郡守过目!”
炼铁匠非常小心地将刚刚铸造出来的剑递给陶应,脸上兴奋地无以言表。
根据陶应提供的方法,他们反复试制、改进,这柄剑已经解决了以前生铁太笨重,熟铁又容易变形的缺点,真正达到了刚柔并济。
陶应接过剑,感觉比自己的佩剑轻,趁手了许多,而且剑身更窄,更薄。
“颜良!”
“主公,有何吩咐?”
颜良如今是陶应的随身侍卫,基本寸步不离左右。
“拿出你的佩剑,对着这柄剑身,用力砍!”
陶应将剑身平举,悬在半空。
“主公,这……”
颜良有些犹豫,自己的剑又厚又重,和陶应手里拿的剑显然不是一个级别,这要是一剑下去,将陶应的剑斩为两段,岂不是让陶应丢了面子。
“叫你砍,你就砍,莫要废话?”
“诺!”
颜良高高举起了手中的佩剑,然后猛然砍下。
噹!
火花飞溅,陶应手中的剑安然无恙。
“还好……”
颜良暗舒一口气,暗自庆幸不已。
陶应很是无语,不是说好的颜良脑子一根筋吗,不然怎么会呆愣愣地立在那里让关羽砍!
“叫你用力砍,你就这么点力气?最近饿着了?”
陶应自然看出来了,颜良的动作看起来很夸张,但到关键时候没有用力。
“你若真就这点力气,以后可别跟着我了,趁早滚蛋,我叫纪灵过来,省得带你出去丢人现眼!”
“主公……”
颜良刚想解释,被陶应一挥手打断了他的话,振振手中的剑。
“再来,最后一次机会。”
“诺!”
颜良长舒一口,心中也憋了一口气,见陶应已准备好,便卯足力气,挥剑砍了下去。
当啷!
一声脆响,颜良手腕震得发麻,随之手中也为之一轻。
忙看向自己手中的剑,半个剑身不见了,居然断成了两截。
颜良又忙向陶应手中的剑望去,居然完好无损,陶应正满意地翻来覆去查看剑刃。
颜良震惊了,自己手中的这柄厚重佩剑,竟然被陶应手中薄薄的长剑给震断了!
继而颜良冷汗直冒,此刻若在战场上,自己不是重伤,定会没命!
“主公,好剑啊!”
颜良万万没有想到,陶应手里的剑,竟然能够震断他的佩剑!
这怎么看怎么都不可能,他的剑可比陶应手中的剑要厚重的多,而且是自己用力斩下。
可事实就在眼前。
“文恒,你的佩剑废了,这把就送给你吧!”
陶应不容颜良推辞,直接将剑抛给了颜良,再说,有了自己的兵工厂,要什么兵器没有。
“多谢主公赐剑!”
颜良单膝着地,双手平举着剑,一脸严肃地向陶应礼拜。
看到颜良这一幕,陶应忽然心中一动,后世不是有个“中正剑”的典故吗,似乎,这也是一种笼络人心,抢夺地盘的手段啊!
有这么好的机会,陶应岂能白白浪费。
“颜良,立即通知尹县令,给参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