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道如海,找大牛(1 / 2)

加入书签

连滚带爬地辞别满脸含春的老板娘,牛二蛋骑着自己的那匹跛马,缓缓地朝着如海县城方向行去。

如海隶属于静州府下面的一个县,而张郭乡只是如海下面的一个乡镇行政单位。

张郭乡距离如海县城大概有百来公里路,这段路还算比较平坦,几乎没有太多山道。

二蛋骑的虽然是一匹跛马,但缓慢而行,一路观赏这沿途的美景,倒也悠哉悠哉,前后半天多的时间,就已经到达如海县城了。

他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静州府人,如假包换的如海县人,但这还是他人生第一次来到这如海县城。

以前小的时候,没机会来,等到稍微大点,一别家乡十多年。

如海县城,对他来说,熟悉而又陌生。

小城依一座二三百米高不大的土山而建,几条并不是很宽阔的河流,贯穿全城,虽然远没有姑苏府的繁华,倒也有山有水,别具一番风味。

整个如海县城,远看倒不是很大,走近看,还是非常热闹繁华的,远不是小小的张郭乡可比,县城里大约有两三百万人口,分布在这密密麻麻的城市街道之中。

这里主要的经营方式,不再是乡下田野的农耕种植,而是商贸和轻工业为主,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在这里汇聚,在这里休憩!

他这次来如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旅游看景色的,更不是冲着这里的地方美食而来,这次来,只有一个目的,是希望能找到大牛。

大牛是他从小的玩伴,更救过他半条命,而且冥冥之中,他觉得大牛是个很好的帮手。

自己未来要想发展,团队不可少,帮手更不可少,光靠自己单枪匹马,只能逞匹夫之勇,难登大雅之堂。

大牛是个哑巴,迫于生计,成年之后,就来到这如海县城里干些体力活,他已经好几年没回牛家村了,但每隔一段时间,总是能定期给家里汇来一些金币银币,补贴家用。

他的父母,对大牛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是希望他能活着,给家里定期寄些钱,仅此而已。

来如海之前,二蛋拜访了大牛的父母,很普通,但又是很势利的一对老人,他们把大牛养大,理所当然地认为,大牛应该做牛做马回报这个家。

他们的眼神里,乃至思想里,大牛虽然是他们的亲生儿子,但更多的,只是把大牛当成一个聋哑人,一个残疾人,一个给家庭带来痛苦和自卑的人。

大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地址,他们也不关心他在哪里干活,只知道是在如海。

早些年,隔壁村有一比大牛年长些的老表,带领大牛离开牛家庄,先在一家屠宰场干过,至于现在还在不在那边,他们也就不知道了。

二蛋打听了一下,这如海县城,正儿八经的屠宰场就有三个,猪牛羊各一个屠宰场,但这人海茫茫,也不知道大牛在哪个屠宰场干活。

他只能采取笨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家接一家的去问,耐心去打听。

他先来到第一家杀羊的屠宰场,不大的屠宰场里,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有正源源不断从各个地方,运送到这等待屠宰的活羊,也有被剥皮堆如山高的羊毛羊皮。

这些可怜的羊儿啊,其短暂的一生,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最后的肉食内脏,还都成为人类饱腹的美味。

丛林法则的残酷,在每一个屠宰场,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

进了屠宰场,到处都是污水横流,随处可见的羊的尸体,以及遍地的羊腥污血,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空气中更是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腥臭味道,闻之令人作呕。

一般人不要说在这边常年工作,就是让你啥都不做,就在这里静坐一两个小时,可能都会受不了,幸好二蛋不是一般人,一口灵气护住鼻腔,再不受这世俗的味道所扰。

正巧前面不远处,有两个正在忙碌的工人打扮的伙计,正忙碌地将一车羊皮,从屠宰的车间,拉到外面的露天广场,等待集中处理。

二蛋一个跨步,避开脚下的血污,走上前去,向两位辛勤的工人打了个招呼:

两位大哥,我想向你们打听个事,一边说,一边给两人各递上了一支解乏的烟草。

屠宰场平常很少有外人会过来的,主要是这里卫生条件太差了,谁会没事做,到这里来受活罪。

他们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说话的,而且对方姿态放的很低,递过来的烟草,也是如海县城里能购买得到的最好的烟草。

于是热情地招呼道,小伙子,你要打听什么事?

两位大哥,是这样的,我有一个发小,小名叫大牛,25岁左右,大致是长这个样子的,他说话有点问题,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但人很聪明,别人说话他都懂。

据说以前在我们县城屠宰场里干过活,我和他失去联络十几年了,我想向你们打听一下,有没见过这样特征的一个人。

哑巴?

25岁左右?

两个工人一边吸着二蛋递过来的极品好烟,一边仔细的回想,自己的屠宰场里,有没这样特征的一个工友。

很快,左边的一个摇了摇头,再一会,右边的一个也摇了摇头。

小伙子,我们不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