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狼山脚下(1 / 3)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寒冬腊月,气温骤降,西边的残阳,拖着最后一抹余晖,心不甘情不愿地向下沉去。
乌江边上的衰草,枯树,在这残阳斜照下,更显得萧条、苍凉。
灰黯的天空中,开始飘下稀稀落落的雪花……。
风、愈来愈大,雪,越来越大,顷刻之间,已变成羽片粉球,奇峰险峻的狼山,在飘落的大雪中,显得苍苍茫茫,雪光山色,混成一片。
狼山脚下的牛家村,却是一片安静祥和。
一条小河,静静地流过,河上一座石头小桥,连接了邻村的小路。
这座小桥,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代了,斑驳的桥身,佝偻着身躯,记忆着山川岁月,时代沧桑。
沿着村口,稀稀落落分散了二三十家红瓦泥墙,房子都不是很大,但修葺的还算完整。
小村里的道路,也是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乍一看,这个村,虽不富裕,但村民应该还是比较勤劳的。
因为村里大部分人都姓牛,故名:牛家村。
牛家村方圆大概也就十来里地,村前正对着一座大山,说是大山,倒也不算很高,海拔也就800来米。
大山的南侧,是一条弯弯曲曲,蜿蜒二十来里地,能容两辆不大不小的马车并行的上山官道,虽有起伏,倒也还算平坦。
官道的尽头,直通这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张郭乡。
而大山的北侧,也有一条道,但几乎是一条垂直狭窄的羊肠小道,直通山北之阴,冷冷清清的牛家村。
小道非常狭窄,只能容纳一人勉强通过,坡度非常高,非常陡,自然非常的危险。
遇到那刮风下雨的天气,村里人宁愿绕道,也不敢走这条小路,一不小心就滑落下去,虽非悬崖,但几百上千米滑下来,照样非死即残。
据村里老人口口相传的回忆,这狼山,以前本不叫狼山,而叫军山。
之所以后来改名狼山,是因为不知道多少年前,山上突然跑来了一条牛犊般的大白狼。
白狼每日立于狼山之巅,哮天犬般地对天咆哮,声震百里,听闻这恐怖的狼声,百姓瑟瑟发抖,小孩蒙被掩泣。
荒野之中无数的小狼野狼,仿佛听到了神谕的召唤,疯狂地往这狼山之地聚集而来。
它们据山之巅,自立为王,白狼王带领这群野狼为非作歹,祸害静海府长达数百年之久,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地官府和无数武林豪杰,绿林好汉,前后数十次,浩浩荡荡组团来抓捕镇压这白狼王。
结果都是肉包子打狼,有来无回,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狼毛都没逮到一根。
因为狼患,以至于这狼山方圆数百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静海府的禁区,外面的人根本不想过来,一说到狼山,宁愿绕道而走。
而周围的百姓,拖家带口都想逃离这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地方。
直到多年之后,一圣僧云游至此,眼见此地阴风四起,阴魂不散,民不聊生。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既然碰上了,绝不能让自己的道心受阻,于是决心为民除害。
某年某月某日,圣僧独自登山,和白狼王大战三天三夜,这一战,直打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终,打塌了半边西山,形成一道笔直刀切悬崖,崖底直通江海的最深处。
一番苦战,最终才降其凶性,收其本相,摄其魂魄。
而山上其他的狼崽狼孙,被杀被废或被残,作鸟兽散。
从此,狼山再无狼迹。
狼王虽被收治,香火却保留了下来。
传说当年这位圣僧,封印了白狼王搜刮世间数百年的宝藏,里面有无数的天才地宝,以及神功秘笈。
三人成虎,传说越传越邪乎,有人说,谁得了狼王的宝藏,就能长生不老,也有人说,得了狼王的宝藏,就能天下无敌。
这些传说,自然是信不得真,禁不起推敲的,如果白狼天下无敌的话,怎么可能被圣僧降服呢?
但凡这种涉及宝藏的事,绝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侥幸心理,他们认为,自己肯定是比别人聪明的,也是比别人幸运的。
于是,从200多年前开始,张郭乡乃至牛家村,由原先的荒芜,逐渐变成方圆百里,最热闹繁华的集镇。
无数的武林豪杰,来狼山周围寻宝碰运气。
寻宝活动整整持续了近百年,半座狼山都被翻动乃至挖开了,每一个草窝子也都被扒开了,除了一堆狼毛狼粪,其他啥也没找到。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狼山曾经的喧嚣,随着寻宝者不遇,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逐渐被人们淡忘,又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人们为了表达对圣僧的感激之情,当地乡绅和百姓,历经数十年,在狼山之巅,耗巨资及无数人力物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佛院禅室,每日香火不断,青烟袅袅。
无数善男信女不远千里万里,来这里烧香朝拜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太平安康。
相比南侧张郭镇的繁华,终年不见多少阳光的山北牛家村,就显得冷清多了,但庄里的村民,都还是觉得,与世无争的他们,过着桃花源般的恬然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