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核爆(1 / 2)
但,不管怎样,现代核电站不会发生核爆。
注意是核爆,不是核电站绝对不会发生爆炸。
拿个炸弹放到电站里引爆,不会受什么因果律约束,没有什么物理基本规则层面的改写,炸药不会变得无法爆炸。
该爆一样会爆。
所以前苏那个用石墨当中子慢化剂的,而且还很有些脑残没有给反应堆建安全壳的电站,就炸了。
炸的是石墨,以及其他可燃物。
而非核爆。
想要让核裂变材料发生核爆,其实条件很苛刻。
中学都教过临界质量,定义是核材料可以发生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的质量。
用于核裂变反应的核材料本身,是会自行裂变释放中子的。
而一旦有中子加入,核材料就会更容易发生裂变。
裂变,又会产生新的中子,继续供应下一个裂变。
材料质量越高,自发形成的中子就越多。
质量达到一定程度,自发形成的中子引发的第一次核裂变,释放的中子等同于引发这次裂变的中子数。
这时候参与反应的中子等于反应结束释放的中子,裂变反应就可以自己永远持续下去,直到把所有原料都耗光。
这个质量,就叫做临界质量。
但,就如上边所说,临界质量,只是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的临界,界限,并非核爆的。
要发生核爆,需要的前提是瞬间超临界。
就是要让核原料在极端时间内的质量远远高于它的临界质量。
这时候,将原料衰变产生的中子定义为一份的话,那么第一批裂变后释放的中子就要五份十份甚至更多。
于是第二批裂变将是第一批裂变的五倍十倍甚至更高。
短时间内急剧膨胀的反应数字,急剧释放的能量,就会形成爆炸。
这,才是核爆。
众所周知,早期原子弹有两种构型,枪式和内爆式。
枪式原理相对简单。
就是将聚起来能达到超临界质量的核裂变材料分成两部分。
将其中一块用类似发射子弹的方式发射出去,让它瞬间与另一块或者几块同时接触。
如此,短时间内达到超临界,这个前提满足了,于是核材料就炸了。
以铀235为原料的铀弹,就可以用这种构型。
而内爆式,基本原理也是一样的,满足瞬间超临界。
但是实现方式,用的是内爆。
所谓内爆,就是把原材料先布置成一个椭球型外壳似的结构。
然后,在外壳外部引爆普通炸药,让这个外壳上各个部位瞬间向内部挤压,让它们迅速聚在一起。
瞬间超临界。
听上去,是不是有种聚能战斗部的既视感?
这说起来容易的,但是工程实现起来很难。
远比枪式复杂。
那,既然枪式能用,为什么还会发明出内爆式?
因为,一,枪式结构容易浪费原料。
据说唯二用于实战中的那枚小男孩,浓缩铀质量有60千克,但只有1千克的质量爆了。
这枚用的就是枪式。
可见对原料的浪费有多严重。
二,则是因为铀浓缩的技术门槛虽然不高,但工业门槛很高。
铀235要达到临界质量,浓度要求太高。
但钚239就不一样了。
钚239也能发生链式裂变反应,但它的临界质量就小了很多。
原料容易获得,提取起来也不难。
但它也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它的放射性同位素钚240.
这种核素自发裂变的几率很高,可它又很难与钚239分离干净。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虽然钚239只要几千克就能达到临界质量,但是它只要堆积到一定程度,远低于临界质量时,因为自发裂变产生的中子够多,就会提前引燃消耗其中的钚239。
前面刚说过燃烧和爆炸的区别。
这里的钚239,其实就是被自发裂变的钚240提前引燃了。
引燃消耗之后,原本几块聚在一起能达到瞬间超临界的钚239原料,实质上质量已经低于临界值,那自然就无法发生爆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一块小钚239的质量,就不能太高。
但是单个质量不高,就意味着要达到临界质量需要的块数急剧上升。
核爆的前提,是瞬间超临界。
用机关枪什么的方式连续把小块钚239打出去,这个时间消耗也太慢了。
裂变发生的时间是以微秒,甚至远低于微秒的单位计算的。
如果同时用好几把机关枪同时开枪往一块儿打呢?
嗯,内爆式的原理就跟这个很像了。
用炸药同时把许多块原料炸到一起,跟用好几把枪同时开枪,其实原理是一样的。
而前者实现起来更容易。
因为炸药被引爆的速度,所需时间也很短。
但是控制枪械同时开枪,会出现的配合错位的问题几率会大的多得多。
所以,钚弹,用钚239当核爆原料的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