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备考(1 / 2)

加入书签

然而三年后,董泓出了孝期,正打算重回朝堂大展拳脚,谁知其母不小心摔了一跤,然后竟一命呜呼了。

董泓当时刚刚接到起复的圣旨,恰巧便逢母丧,只好再次上折子丁忧。

若不是因为董母真的是意外去世,他都要怀疑是有人不想他重新入仕,暗中动手脚了。

说起来这董泓也真是够倒霉的,因为守丧,硬生生的耽误了六年,错过了仕途的最佳上升期。

偏偏他又是个重孝道,性子顽固,不知变通的人。

高祖看到董泓的丁忧折子后,气的在心里吐血,三年又三年,六年里得耽误多少事啊?

若是董泓没有丁忧,他们君臣联手,大华朝必定更加繁荣昌盛,周边小国也得乖乖来朝贺。

董泓守孝六年,留下了一段孝子佳话,大华朝却因此少了一个能臣,这简直是天大的损失。

被董泓守丧丁忧的事情一刺激,高祖便颁发了一道圣旨,今后官员学子守孝,一律以日代月,为朝廷留栋梁,选贤才。

至于民间的守孝,是守三年,还是以日代月,那就随个人选择了,并没有明确的要求。

但是白身不比官员,若是家中又没有下场学子的白身之家,一般都

会守满三年,图个孝子孝女的名声。

自高祖皇帝开了这个先例后,或许真的是人才难求,爱贤若渴,之后的历任皇帝便一直遵循了高祖的这道旨意。

而官员和学子自然也乐得如此,毕竟像董泓那样墨守成规,顽固不化,不在乎自身得失的人太少了。

所以,若是按照以日代月来算的话,盛震已经出了孝,如果今年真的开恩科的话,他是可以去下场参加科考的。

盛玉萱没想到大华朝的开国皇帝,竟然下过这样的一道旨意。

不过想到盛震因此可以去参加恩科,她不禁觉得高祖皇帝真是明君,下了这么明智的一道圣旨。

若不是他的这道旨意,大华朝立国百年,那得错过多少人才啊?

更重要的是,盛震是这道旨意的受益人,若非如此,他恐怕就要错过今年恩科的这个机会了。

因此,盛玉萱对早已作古的高祖皇帝好感满满,再想到他是夏子晋的先祖,更是在心里赞了一声高祖圣明。

因为夏子晋提前给他们递了信儿,盛玉萱和盛震都不禁暗暗关注起有关于恩科的消息来。

正月十六,年后第一次大朝会上,嘉和帝正式颁布了开恩科的旨意,着令礼

部和各府学政负责恩科事宜。

正月二十六,开恩科的旨意便下达到了各地的衙门,几乎所有的学院也都得知了这个消息。

而且今年嘉和帝想要多选拔一些人才,所以恩科并不局限于乡试和会试,就连县试府试院试,也会开设恩科。

消息传开后,众学子自然是欢喜雀跃。

开设恩科,就代表他们多了一次科考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自然是人人都想抓住。

自从得知了朝廷要开恩科的消息后,盛震便密切关注着和恩科有关的消息,担心到最后是空穴来风,自己空欢喜一场。

如今朝廷的旨意下来了,他心下大安,便一心一意刻苦用功,为县试做准备,争取一考即中。

盛震上的是林秀才开在小北村的学堂。

念了三个月,林秀才见他天分极高,便将他转到了甲班。

甲班如今一共有四个学生,都是学有小成,具备县试下场的水平了,除了盛震这个插班生以外,其他人都跟着林秀才念了两三年书了。

得知了开恩科的消息后,四人都跃跃欲试,想下场验验自己的水平。

去年的县试,林秀才觉得他们的火候还不够,便没让他们下场。

不过

多学了一年后,今年的恩科,林秀才觉得这几个学生可以下场一试了。

因此,林秀才便开始给他们开小灶补习,每日除了反复的讲考点以外,偶尔还传授他们一些考场上的规矩,其中不乏如何应对的小技巧。

这些都是经历过科考的人才知道的,那些书香世家中要应考的学子,自有族中的长辈给他们讲这些,因此便有一种先天的优势。

而像盛震这样的学子,没有旁人领路,就全靠自己在考场上摸爬滚打了。

而且考试考的不仅仅是学识,还考验学子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甚至还有几分运气在其中。

所以,见林秀才不仅给他们开小灶复习,还指点他们考场上的事情,如此倾囊教授,让盛震等人心中都十分感激。

他们都是农家或商家出身,举全家之力才有念书的机会,家里更没有举人进士的族人或亲戚指点他们。

林秀才的几句指点,便能让他们对科考多一分了解,更多一分把握。

科考成败,有时候也许就是这一分之差,结果却大不相同。

因是嘉和帝临时起意要开恩科,所以定谁为主考官,试题如何出这些都要时间来办,所以县

试便定在了四月初六。

盛家人人都知道盛震要下场考试了,这是头等大事,不免重视起来。

盛玉萱却不想让盛震感觉到太大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