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五章 多听多看不说话(1 / 2)
熊绍松和曲军赶到市邮电局的时候,项目会已经开始。
曲军虽然年轻的不像话,却被当成熊绍松的跟班,一视同仁的给他发了一份会议资料。
曲军一边看资料,一边听市邮电局的薛处长介绍他们的建设方案。
和书面资料不同,薛处长的发言更接地气,全程紧扣一个“钱”字。
比如同样是五千门的程控交换机,为什么要多上两个机架,为什么要多买十几块中继板,为什么少买一组配线架,为什么采取星式组网……
钱的问题,就是一轮又一轮项目会的主题。
随便多买一块电路板,就多花上千美元或者几千美元,随便多上一个机架,就多花几个W的美元,随便多开一条局间中继电路,就多花几十个W的美元,在一般职工月收入不到100元人民~币的1983年,通信建设方案必须慎之又慎,能省则省。
但是,一味的省钱也不行,配置过低会造成反复的扩容改造,最后反而花钱更多,必须追求最佳的性价比,力求用最少的投资,满足最大的需求。
与会专家的任务,就是来给市邮电局的建设方案挑毛病,尽量找到投资和需求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浪费。
曲军专心听讲,一言不发。
这种场合,本来就轮不到他这个伪专家说话。
真让他说,他也不懂。
前世他只知道爱立信是做手机的,这一世研究通信原理和七号信令,才知道他们的程控交换机也很牛,但是真让曲军分析一下某个机框该配几块电路板,实在没那个本事。
听薛处长介绍他们的建设方案,还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
薛处长又讲了二十分钟,最后合上笔记本,笑道:“咱们在会议室里说的再多,也没有直观印象,不如去3分局现场看一看,怎么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车子已经准备好了,咱们这就走吧。”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既然是项目建设考察会,去现场考察就是必须的流程,大家一起站起身来,出门下楼上车。
首都邮电局财大气粗,因为5000门程控交换机的项目,又刚刚获批一笔巨额贷款,所以接送车辆都是崭新的昌河面包车,漆成统一的邮电绿,看着就上档次,一大群专家领导分别挤上四辆昌河面包车,驶往即将上马5000门程控交换机的3分局。
这个年代没有堵车,昌河面包车平稳轻快的穿行通过一条条街道,曲军和熊绍松所在的这辆车上,一个随车陪同的市邮电局工作人员指着马路两旁热情介绍。
“各位领导请看,我们的局间中继电缆今年已经全部入地,不仅更安全,电线杆上也变得更整洁,改善了首都的市容市貌……”
局间中继电缆关系到通信安全,3分局这一带刚刚完成入地改造,全部埋进地下管道敷设,马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通信电缆,都是用户侧的用户电缆,属于通信网络的细枝末节,哪怕被卡车挂断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邮电~部门的袁工程师也坐在这辆车上,笑呵呵的和曲军打招呼。
“你就是小曲同志吧?你的那篇《七号信令详解》写得很扎实,能够帮助我们邮电系统的一线职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我本来以为是老熊的手笔,没想到作者这么年轻……嗯,你是老熊带的研究生吗?”
“我是本科生,另外我也不是作者,而是编译者,《七号信令详解》整篇稿子都是从国外资料上抄来的。”
曲军避重就轻,只说自己是本科生,没说是大一新生,免得又惹来一堆麻烦。
这样也不算欺骗领导。
“本科生啊?本科生这么厉害!你不用谦虚,能编出《七号信令详解》你就是专家,今天你和老熊都要多提意见,敢提意见,说错了没关系,今天参加项目会的没有外人。”
袁工程师全名袁山,是邮电~部门某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妥妥的教授级高工,再过几年还会被评为国家级设计大师,在技术领域说话比行政领导还管用。
之所以要再过几年,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国家级设计大师这个称号,等到开始评比的时候,袁山第一批就被评上了。
“我是来学习的,恐怕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
“那可不行,看到问题就要说出来,这是技术人员的责任,领导是否采纳那是领导的事,老熊啊,你带学生要教他们胆子大一点……”
说话间汽车已经开到3分局,大家下了车,迎面就是一座气派高档的五层通信大楼。
一楼前面是营业厅,后面是电源机房。
二楼是用户配线室。
三楼是交换机房。
四楼是传输机房。
五楼是备用机房。
楼层高度都在六米以上,外立面贴着时髦洋气的白瓷砖,强电井弱电井从一楼贯通到五楼,每间机房里都是一尘不染的防静电地板,值班人员身穿白大褂,一副高科技的模样。
光是这栋通信大楼的基础投资就不小,据邮电局建设处的薛处长介绍,这栋通信大楼已经达到了国外机房的环境标准,再使用三十年也不会落后。
曲军多听多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