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背井离乡(1 / 2)
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
夜晚的秦家村,不到一炷香的时间。
以祠堂为中心,男人们粗重的脚步声,女人们崩溃的嚎哭,伴随着几声狗吠,一圈一圈回荡在夜里。
秦长生从骡车上把一路上能买到的急用的东西卸下,其中有三个羊皮水囊、一大卷油布是魏国安送的。整理完便赶着空车去隔壁的张家村接大姐一家。
秦家前院。
姚氏独自一人,不用担心娘家人被抓壮丁。张氏的娘家就在五十里外,可即便她想回家报个信儿也来不及了。
此时张氏倚着门框,无声的流着眼泪。虽然嫁人前,在娘家不受待见,几个哥哥弟弟也待她不好,但总归是同一个血脉嫡亲的一家人。
谭氏抱着两个罐子出来,看到张氏大骂道:
“老大媳妇你是个死人啊,还不赶紧收拾东西,你要想一个人留下你就留下,我正愁着在路上粮食不够吃呢。”
文松把粮食放在院里,他对姥爷一家没什么好感。看着失魂落魄的母亲,上前打算去劝一劝。
张氏擦了擦眼泪,内心的煎熬让这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全身控制不住的发抖。
透过重重树影和月光,她望着东边的方向,嘶哑的嗓子发出一声悲鸣。“爹!娘!女儿不孝,你们多保重”
说着冲娘家所在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转身去厨房开始忙活。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连悲伤的时间都被压缩。秦文茵看着这一幕,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悲凉。
但是她也顾不上感慨,她正和几个哥哥姐姐要把能用能带走的东西搬到外面。
姚氏熬好粥,回到后院嘱咐三姐妹,把蚊帐单独放到一边保证随时可以拿出来用,又让她们把家里所有的油布集中到一起,还有储水的盆子罐子都搬出去。
嘱咐完,又去自家的小厨房里烧了两大锅水,打算晾凉了带走。
这个时候秦老大长福和两个儿子终于从镇里赶了回来。
谭氏看着满满一车粮食,终于松了口气儿。
一罐子粗盐,三袋栗米,五袋糙米,再加上家里的存粮,应该足够支撑一段时间了。
秦长福听完消息,看着眼里没什么生气的妻子,抚着妻子的肩膀拍了拍。顾不得说什么安慰的话,转身也加入收拾东西的队伍里,他招呼两个儿子去后院帮他收拾另一辆板车。
秦家地少,也没有多余的钱买牲口。好在家里有个木匠,有两辆板车,一新一旧,还有三辆独轮的手推车,其中一辆是新做好的,主顾是熟人也没有收定金,也一并推到了院子里。
又过了一个多时辰,秦长生带着姐夫一家人回来了。
张屠户驾着一辆牛车带着自家老爹,秦长禧和儿子张大有推着一辆板车,车上是她们一家的家当。
牛车上有一头刚宰杀的猪,猪肉还冒着热气。
两家人凑一起吃了顿饭,谭氏趁吃饭的功夫,又和张氏把家里的鸡逮住,正要放血。秦文茵提醒道:“奶,五六只鸡要是都杀了夏天这么热,路上都得放坏了。”
谭氏回过神,“诶呦,我这老婆子都糊涂了,我这小孙女发了个烧,倒是把脑子发聪明了。” 说完就让张氏把鸡都绑起来,回头放到车上。
其实要说起来,秦家人除了谭氏秦长福和张氏,其他人都得益于姚氏。姚氏识字,心地又善良,农闲时给家里的孩子都启蒙过了,教他们读书识字。
只是原主和秦文棉笨的很,是几个孩子里最不聪明的。
最聪明的是秦文柏,二叔家最小的孩子,今年才八岁。
一家人吃完饭,开始往车上搬东西。秦文茵操心的转着圈子,驴车和骡车还好,可是还有两辆板车三辆手推车都得靠人力去推。
这可是逃命啊,一路上既得小心别被大周朝的军队抓了壮丁,又得小心后面别被辽国的骑兵杀上来。
这么多行李靠着一双腿得走到啥时候。
秦文茵都想着要不要暴露空间,把这些玩意儿都一股脑的装空间里,一家人坐着车轻车简行赶紧撒丫子跑路吧!
想想以古人的思维,秦文茵非常肯定,她要是暴露了空间的秘密,绝对会被当成一个怪物,万一再让其他人知晓了没准都可能把她架到柴火堆里烤了!
想到这儿,秦文茵歇了心思。
“娘啊,别什么破烂儿都往车上放了,咱这是逃命,这么多东西耽误咱们赶路。”
秦长生拦住谭氏,她正要把一口大缸放到板车上。
“这口缸咱们还没走出村口呢,估计就被颠碎了。”
秦长生无奈。
最后,谭氏又把那口缸放回了屋里,出来的时候背着个包裹怀里抱着两个牌位。是秦文茵的爷爷和二伯。
谭氏回头看了看住了几十年的老屋,眼泪早就流完了,脸上的皱纹又深了几分。
把正屋的门关上,也没落锁。锁头是铁的,早就放在包裹里了。
她最后一次环顾这个家,眼神停留在院子里的角角落落,似乎想把这里的一切烙印在记忆里。
“你们几个过来冲着正屋磕个头吧,这是咱们老秦家的祖辈留下来的老屋,等战乱平了世道安稳了记得回
↑返回顶部↑